《廣達樓下夜侍酺宴應制》,為什麼唐詩中不夜城是洛陽?

洛囈羽


詩經女孩來回答。作者問這問題的意思,大唐不夜城不應該是西安麼,為什麼會變成了洛陽?這裡要從歷史說起了。

1、《廣達樓下夜侍酺宴應制》的作者

作者蘇頲(670-727年),唐玄宗主政時期的宰相。詩文雖流傳不多,但他可是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蘇頲出生於官宦世家,父親蘇瑰在唐中宗時期就是尚書右僕射、許國公。蘇頲自幼勤苦好學,關鍵是聰明過人,記憶力超群,一遍就過了。他20歲中進士,供職中書舍人,專為皇帝起草文誥。

據史書中說,唐玄宗剷除太平公主之亂後,讓蘇頲寫詔書。只聽他口如懸河滔滔不絕,一旁負責記錄的人都急了。折讓詩經女孩想起了朱廣權說段子後手語老師的表情。當時的中書令李嶠見狀,評價蘇頲曰:“舍人思若湧泉,吾所不及。”

716年,蘇頲成為宰相和宋璟一同執政。宋璟為人剛正,對很多政務斷然裁決,蘇頲則順從其美,在皇帝面前奏事時,宋璟若有沒想到或一時答不上來的,蘇頲就會上前協助。真的會辦事。

蘇頲不僅僅詔書寫的好,其詩作在宮廷詩人之中,也算不錯。所以一位宰相做詩,必然和政治有關。仔細看此詩,歌頌的是君主聖明,大唐盛世不夜城,歌頌的是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的繁華情景。


2、《廣達樓下夜侍酺宴應制》的解析

東嶽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會公卿。 樓臺絕勝宜春苑,燈火還同不夜城。 正睹人間朝市樂,忽聞天上管絃聲。 酺來萬舞群臣醉,喜戴千年聖主明。

詩經女孩帶你先來看題目:《廣達樓下夜侍酺宴應制》,廣達樓在哪兒?唐東京洛陽紫微城(宮城)內樓臺式建築。開元年間,唐明皇李隆基常在此大宴群臣,以及歡度千秋節等。夜侍酺宴:酺,pú,飲酒。字面意思,夜裡舉辦一場可以飲酒的宴會。應制,指由皇帝下詔命而作文賦詩的一種活動。

這首詩題目的意思是:皇帝老兒在廣達樓召集大家舉辦了一場可以飲酒的宴會,我應皇帝的招呼為了助興做了此詩!

內容呢,其實就是一首歌功頌德的詩,詩經女孩翻一下白話文:

從東嶽封禪回到了東都洛陽,在西墉這個地方晚上宴請公卿。

這裡的樓臺勝過了長安宜春苑,燈火通明和長安的不夜城一樣。

我正好看到夜市上的熙熙攘攘,這時忽然天上傳來管絃絲竹聲。

喝了酒跳了舞大家好像都醉了,這大唐盛世全仰仗我們的聖主英明。

哈哈,看完翻譯以後是不是覺得這蘇頲宰相不是白當的,長期在君主身邊,伴君如伴虎,這赤裸裸的拍馬屁的功夫可是一流。咱們一定要學啊,官場職場同樣需要。

3、詩經女孩說

作者問題是為什麼不夜城是洛陽而不是長安,此詩已經給出答案了。“絕勝”兩個字,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作者要拍馬屁,其實作者意思是洛陽和長安一樣繁華,都是不夜城。

從隋文帝開始建都長安,但因吃飯問題經常率領大臣和後宮去洛陽就食。隋煬帝遷都洛陽。唐朝以後唐太宗雖也想設立東西兩都,但大臣總是以唐代初創,處於恢復期,養不起兩個都城為由予以拒絕。但這並不妨礙洛陽的繁華。到了玄宗時代,長安洛陽稱為東西兩宮;三秦九洛,鹹曰帝京;有時又稱兩京城;鹹洛兩地皆曰京師。為區分兩地甚至一度規定長安稱為京城,洛陽稱為都城。

所以兩個繁華之地,沒啥好糾結的。你要怪,就怪唐玄宗為啥不再長安再宴飲一場,蘇頲再做一首和長安有關的詩流傳下來呢!


詩經女孩


盛唐時期的洛陽就是現在的紐約,國際化大都市。

洛陽唐朝時作為東都存在,商業也是非常發達,武則天建立大周后把洛陽作為都城,被稱神都。洛陽因牡丹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陽也是中國建都最早,建都歷史最長的城市。在這座大城市中,交易的貨物有奇珍異品以及各方特產,也有普通日用品,經營者有世俗人,也有出家在外的僧人,更有遠方而來的胡商。

隋唐洛陽城中軸建築群為隋、唐兩代洛陽城皇城中軸線上的建築群。洛陽隋唐都城的中軸線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築",分別對應天上的七個星座,從南到北依次為:天闕(伊闕)、天街、天門(應天門)、天津(天津橋)、天樞、天堂。"七天"建築群南北縱貫隋唐東都洛陽城中,一幅以"紫微垣"為中心的天上三垣呈現在人間,洛陽隋唐都城的中軸建築群是中國古代最華麗的都城中軸。

隋唐洛陽城南北中軸線群從北到南依次為上清宮、曜儀門、圓璧門、龍光門,玄武門、貞觀殿、徽猷殿、天堂、天宮(明堂)、乾元門、天門(應天門)、端門、天樞、天津橋、天街、定鼎門、天闕,以"天"命名寓意非凡:天闕說的是龍門"伊闕",隋唐皇城與都城軸線上對應天上的"天闕"。


必考知識點


長安不夜城是不存在的,唐的長安是軍事化管理的城市,買東西東西市,晚上宵禁,其實長安繁華程度一般的。洛陽是經濟大運河中心,很繁華,並且約束較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