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的“無條件的愛護”怎麼變成了孩子眼中的“交換”

如果我對著父母說“很多父母並沒有真正地在愛自己的孩子”,他們會覺得很尷尬、疑惑、不開心,畢竟,做為父母誰會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如果我對著小朋友說“父母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他們也是一臉的疑惑、不開心,還有的小朋友一點反應都沒有,似乎覺得我在撒謊。

我也常聽到父母們抱怨現在的孩子“不好教”、“很難管”,“動不動就生氣”,“動不動就離家出走,就跳樓”。同為父母,我也深感其中的不易。作為父母,一方面要工作維持家庭生活,一方面又要為孩子各方面的問題操心操肺,整個身心都為孩子付出了,但從孩子身上卻看不到令自己滿意的結果。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中間出問題的有可能是我們,而不是孩子?

完整的人的生命包括了兩部分:肉體的生命和內在的自我。按照內在的自我是否被認可,我覺得孩子的養育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認識不到孩子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肉體生命之外還有一個抽象的內在的自我,或者已經意識了到它的存在但是不願承認、不願顧及,父母以自己的世界為中心,認為自己對孩子所做的都是正確的,孩子才是需要被糾正、被修理的那一位。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父母只願意接納跟自己的價值觀相合的部分,不合的部分則統統予以拒絕。

父母眼中的“無條件的愛護”怎麼變成了孩子眼中的“交換”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說,因為自己並不是整個人被認可,當面對父母送出的自以為是的愛時,孩子常常會感受到自己“被認可部分”與“不被認可部分”的激烈的內在衝突。

拿那個經典的梗“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來說,孩子的肉體部分是被認可的,媽媽表達愛的方式就是幫助孩子保護他的肉體;但與之相沖突的,則是孩子內在自我通過身體的感知覺所獲得的冷暖信息不被認可。媽媽“打著愛的旗號”要以自己對環境的感知來代替孩子對環境的感知。


父母眼中的“無條件的愛護”怎麼變成了孩子眼中的“交換”


媽媽認為自己這麼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所以,如果孩子壓抑自我順從媽媽把秋褲穿上,媽媽會很開心,因為自己面對的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如果孩子放飛自我,堅持自我對環境的感知,否定媽媽,那麼,媽媽就會很生氣、很傷心,由此可能會責罵孩子,或者把對孩子的愛悄悄地內斂、收回。孩子面臨著要麼壓抑自我、要麼失去父母的愛的兩難處境。

在這種長期的與父母的互動中,孩子會逐漸意識到,父母所愛的是肉體的自己以及自己所表現出來的順從的那一部分。只要順從,就可以得到父母的愛。這是一種交換,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壓抑自我,順從父母”。

其實,孩子付出的代價要遠大於此。一方面,內在的自我需要不斷地在與周圍世界的互動中得到鍛鍊才能健康發展,但長期的壓抑顯然有害於此,其不良後果將會在孩子以後的人生中逐漸顯現出來。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因此

輕視、厭惡自己肉體的生命,而發展出自殺以結束內在衝突的念頭。

父母眼中的“無條件的愛護”怎麼變成了孩子眼中的“交換”


第二個方向:認可孩子有內在的自我,認可孩子的自我對其人生的意義,認可孩子的自我有其發展的規律,父母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中心,

認為自己才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那一位,以便更好地服務於孩子的成長。

父母眼中的“無條件的愛護”怎麼變成了孩子眼中的“交換”


他們不僅顧及孩子身體的成長,同時也十分關注孩子自我的發展。他們允許孩子與自己不同,並且鼓勵孩子與外面的世界互動,鼓勵孩子不斷地去嘗試新的事物,以使孩子的自我不斷地得到鍛鍊和發展,變得越來越強壯,以期在不遠的將來它能擔起保護、管理和發展孩子的整個生命的擔子。

對孩子真正的愛就蘊含在這第二個方向裡。


現在,有很多父母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向孩子表達愛的方式可能不妥,可能會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所以,他們開始學習愛的技巧,期望通過改善表達愛的技術使愛能夠順利地傳遞到孩子那一端。但是,如果我們的方向選的不好,那麼,我們努力付出的對孩子的“無條件的愛護”最終可能還是會淪為孩子眼中的“交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