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人的村莊,出了陳景潤,還出了海軍上將和教育部長,憑什麼?

五千人的村莊,出了陳景潤,還出了海軍上將和教育部長,憑什麼?

村莊,是一個民族的子宮,它的溫暖,它的營養度,它的整體機能的健康,決定著一個孩子將來身體的健康度、情感的豐富度與智慧的高度。這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教師梁鴻的話。

福州烏龍江畔的臚雷就是如此。

臚雷村,出了許多世界級的名人,比如海軍上將陳紹寬和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這座擁有七百多年曆史的村落,全村皆陳姓。始祖陳國初宋末時期從福州東門易俗裡徙居臚峰山內。

這個村在歷史上就出過許多人才,明清兩代秀才、舉人、進士者幾十人,近代更是人才輩出。

從臚雷村走到臺灣的名人也舉不勝舉,協助梅貽琦在臺創辦並繼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的陳可忠;1945年被派往臺灣接受日本投降的臺北地方法院首席檢察官、後任臺灣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陳丞城;1981年從臺灣去美國在洛杉磯創辦《國際日報》的陳韜。

所以,這個村也成了福建著名的僑鄉。

五千人的村莊,出了陳景潤,還出了海軍上將和教育部長,憑什麼?

陳景潤

陳景潤是二十五世御房二支。

1991年,他回到臚雷村省親,進入該祠堂拜祖,他的故事一直都是陳氏族人的驕傲資本。

當時,但恰逢他的母校福建師大附中(英華中學是它的前身)舉行110週年校慶,他的帕金森症已經很嚴重,不少人勸他不要來了,寫封賀信就行了。但對母校和老師的一片深情,還是回來了。

五千人的村莊,出了陳景潤,還出了海軍上將和教育部長,憑什麼?

參加母校福建師大附中的110週年校慶活動後,陳景潤回了一趟闊別多年的老家——城門鎮臚雷村。

那天是10月1日,淅淅瀝瀝的小雨一早就下個不停。8點多鐘,陳景潤乘坐的車在村頭一停,冒雨等候在那裡的男女老少就擁了上來。人群中有白鬚皓首的老人,也有活潑頑皮的孩童。陳景潤不住地點頭向大家致意,人群中有人在輕輕呼喚他的乳名“九哥”(他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九)。

由於路窄,車開不進去,從陳景潤下車的路口到村裡還有兩三里的路。同去的由昆擔心陳景潤的身體受不了。可是,回到故鄉的陳景潤彷彿忘記了病痛,大家扶著他,擁著他,在雨中走了兩三里路。

“瞧,這就是‘鴨牳陳’放鴨的地方。”小溪還在,池塘卻化成了一片高高低低的鄉間小別墅。陳景潤興致勃勃地向由昆介紹故鄉的風物,他不忘自己貧窮的出生,他的祖先是一位善良、勤勞的放鴨人。

在臚雷村的陳氏祠堂門前,村裡的孩子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等候在那裡,白襯衫、藍褲子、綵帶、花束,還有喧天的鑼鼓,這是招待遠方遊子的最高規格。

回到家鄉的陳景潤興奮不已,在事後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一向不善言談的陳景潤竟然講了一大段話:“過去福州的房子大多用木頭搭建,風一吹雨一打,東歪西倒,只得用木頭支撐,形成了幾條‘輔助線’。現在不但‘輔助線’不見了,還蓋起了一幢幢高樓大廈。我家裡不少親戚都蓋了三四層的小樓,比京城裡的部長住得還好。”

五千人的村莊,出了陳景潤,還出了海軍上將和教育部長,憑什麼?

除了陳景潤,臚雷村還有另外兩個名人。

在陳氏宗祠中庭,氣宇軒然,依次懸掛著三塊大匾,第一塊上書:陳氏定理。那是褒揚陳景潤的。

第二塊上書:教育部長。那是紀念民國時期的教育部長、化學博士陳可忠先生的。

第三塊上書:海軍上將,陳紹寬。這三位陳氏後人給臚雷村增添了驕傲的資本。

作為從臚雷走出的教科書級“偶像”,陳景潤的出身不差,他的大伯父曾任中國郵政總局考績處處長。二伯父是中高級郵政職員,曾任福建省郵政視察室主任。他的父親陳元俊,職位最小,只擔任一個三等郵政局的局長,收入並不豐厚,家境狀況並不是太好。

可以說,他是郵政世家。

陳景潤的父親並不住臚雷,而是住在福州南臺。但陳景潤卻是1933年5月22日出生在臚雷村的。

少年時代的陳景潤,是常去故鄉臚雷的。在陳景潤的堂兄陳欒光眼裡,他除了讀書,似乎“不太愛說話,也不怎麼喜歡體育運動,就是特別喜歡看書,當然也會玩一些躲貓貓的遊戲”。


五千人的村莊,出了陳景潤,還出了海軍上將和教育部長,憑什麼?

陳紹寬是臚雷村的起到至關重要的人物。

因為沒有常年住在臚雷村,所以村裡面跟陳景潤有過交道的人並不多,更多的是一種價值層面的認同。而對於臚雷村真正產生影響力的還是陳紹寬。

2009年9月16日,在全國首映的電影《建國大業》中,著名影星李連杰扮演的那個角色就來自福州的臚雷村的陳紹寬。他是臚雷人的行為範本和“精神偶像”。

陳紹寬的父親陳兆雄共有六個兄弟,他是老大,他和最小的弟弟陳兆漢(薩鎮冰的女婿)曾投身於清末北洋海軍,常年在外。他留給陳紹寬的人格教育就是“孝悌、忠君、義氣”六個字,這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

陳紹寬一定是海軍這家。

陳紹寬擁有極強的語言天賦。在格致書院讀書時,他就在很短時間內熟練地掌握了英、法、德、西班牙等幾國語言,這使得他終生受益。在格致書院讀了兩年後,他又被推薦到了江南水師學堂,從此開始了他的海洋軍旅生涯。

“陳紹寬對我們臚雷人影響最大了。”年逾六十的臚雷村民陳康渠說,他小時候曾在陳紹寬的大宅院內讀過書,正值這位民國將領解甲歸田之際。

這個村莊,出了這麼多名人,與其文化傳統和內質是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