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毀長城!他本是開國元勳,卻落了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爆發,從此進入了中國歷史上漢民族的黑暗時期,以匈奴為代表的遊牧民族紛紛進入中國,前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他們侵略中原,擄掠漢民,無數漢人被殺。公元377年,前秦天王苻堅統一北方,磨刀霍霍,準備一舉消滅漢人的殘餘勢力——東晉王朝,此時東晉丞相謝安安排自己的侄子謝玄在京口徵兵,京口又名北府,所以謝玄所部又被稱為北府軍。肥水之戰中,北府軍一舉擊敗前秦軍隊,在之後的數十年,雖然這支軍隊的領導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北府軍仍然南征北戰,為南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南朝軍隊的精華所在。公元436年,北府軍最後一員名將被殺,北府軍隨之沒落,因此出現了“自毀長城”這個成語,而這員名將就是劉宋名將檀道濟。

自毀長城!他本是開國元勳,卻落了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檀道濟,流民出身,祖籍高平金鄉,出生在京口,自幼父母雙亡,從小跟隨哥哥檀韶生活,長大後隨哥哥參加北府軍,在劉裕麾下效力,公元404年,隨劉裕討伐桓玄;公元410年,率軍鎮壓盧循起義,身先士卒,屢立戰功。其後又平定了郭寄生,跟從劉道規討伐桓謙、苟林等;公元415年,參與平定荊州司馬休之之戰;公元416年,跟隨劉裕北伐,擔任先鋒官,所到各城都紛紛投降。劉裕稱帝后,檀道濟因公封官護軍,授縣公,食邑二千戶,後又任鎮北將軍,掌江北、淮南諸郡軍事,期間多次抵禦北朝軍隊,敵人聽到他的名字嚇到都不敢作戰,全都逃跑了。

劉裕死後,劉義符即位,謝暉、傅亮、徐羨之將其廢掉,立文帝,檀道濟也參與其中,後進號徵北將軍、加散騎常侍,進封為武陵郡公,又增加督青州、徐州淮陽、下邳琅邪、東莞五郡諸軍事。後平定謝暉叛變,敵軍不戰自潰,北伐鮮卑,多次大敗魏軍,斬將奪旗,前後大大小小數十仗,雖因魏軍人數眾多,無奈敗走,但也全身而退。宋文帝先後除掉了謝暉、傅亮、徐羨之,卻唯獨留下了檀道濟,因為他知道,劉宋江山穩固,北魏鮮卑不敢南下,全是因為檀道濟的存在,他就是南朝的“萬曆長城”,

自毀長城!他本是開國元勳,卻落了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檀道濟威名赫赫,功高蓋主,兒子們又都非常有才,朝廷裡就有人懷疑他,說“安知非司馬仲達也”,彭城王劉義康曾提醒宋文帝:如果宋文帝駕崩,檀道濟將不可控制,公元436年,宋文帝病重,於是下令逮捕檀道濟和他的兒子們,檀道濟被捕,脫下頭巾擲到地上說:"這是破壞你的萬里長城!"最後檀道濟全家被殺,聽說檀道濟死了,鮮卑人可是高興壞了,都說:"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復憚。"後來鮮卑人打到了瓜步山,宋文帝嘆說:"若道濟在,豈至此!"這正是自己毀掉了自己的長城啊!


檀道濟一生南征北戰,經歷了無數戰陣,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寫成了《檀公三十六策》,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三十六計,也是檀道濟為後世留下的寶貴遺產。他最著名的戰例就是“唱籌量沙”。話說,有一次檀道濟帶兵出戰,軍中糧草吃緊,有兵士逃到魏軍投降,並把宋軍缺糧的事情告訴了魏軍,魏軍就趕緊圍住了宋軍,可是很快魏兵就發現宋軍的營寨裡,有士兵在用斗量米,用竹籌唱數,糧袋裡全是白米,魏軍主帥知道了,就以為投降的士兵是假投降,想要引誘魏軍上當,於是不敢進攻。殊不知宋軍營中量的不是白米,而是一袋袋的沙子,只是在表面覆蓋了少許白米,最終檀道濟也憑著“唱籌量沙”的計策成功退兵。

自毀長城!他本是開國元勳,卻落了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檀道濟忠於宋文帝,卻被冤殺,固然有統治者的昏聵,但同時也說明了檀道濟缺乏政治眼光,劉宋王朝本就是通過軍隊強權奪取的天下,所以必然對軍隊格外看重,縱使檀道濟對皇帝忠心耿耿,但他對軍隊的掌控已經能夠威脅皇帝的統治了,所以關鍵就不是會不會,而是能不能,也正是基於此,才造成了檀道濟的悲劇。不過的他的忠義,他保家衛國的情懷,還是值得人們傳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