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讓主觀順應客觀,從天道中看見智慧本源

從天道認知是非,讓一切順應自然。

主觀情緒是模糊和歪曲事實的根源,當我們以自己的認知去評判事物和左右事物的同時,也背離了客觀事實的根本。

而人生的覺悟提升,就在於能夠在一定層面上拋開自己的主觀,而讓自己順應客觀,這樣也能避免問題的出現。

莊子:讓主觀順應客觀,從天道中看見智慧本源

01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不單憑自己所見,反而能看得清楚;不自以為是,反而受崇敬;不自我誇耀,反而能見功勞;不自高自大,反而長久。

一個人不以自己的主觀認知刻意評判和左右一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情才能得到良好的存在和持久的發展。

人的劣根性之中,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以自己的主觀作為判斷世界是非的標準。

以自以為是的標準判斷對錯,但是人生所有的禍患都是因為這樣主觀判斷而起,我們的認知只是存在於“人”的角度,當自己帶著主觀情緒去判斷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就背離了客觀。

人性是趨利避害的,當我們以自己的主觀情緒去判斷一件事情,必然會過度趨向於好,過度排斥於壞。

莊子:讓主觀順應客觀,從天道中看見智慧本源

正如《道德經》中說: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

人的本性,厭惡的就是孤單、寡和、不圓滿,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站在自以為是的角度過分趨向於自以為的好。

就像生活中那些刻意追求完美的人,而所有的過度都會造成人生的失衡,對於每一件事情來說也是如此。

所以,一個人能夠避開自己的主觀臆斷,從客觀天道的角度去審視問題,認知是非,讓自己的心順應自然而存在,接受所有事物好和壞,才能更好的去生活。

莊子:讓主觀順應客觀,從天道中看見智慧本源

莊子說: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古時的人們,他們的認識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從哪個角度達到極高水準呢?有一種認識,認為宇宙太初狀態是空無一物的,這就是最高層次的認知,盡善盡美,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莊子的這一句話,延伸的就是《道德經》的思想,道生出萬物,而萬物負陰而抱陽,就好像事物之中都存在著兩面性一樣。

這是事物的本質,這也是站在天道客觀的角度,去認知事物得出的結論。

《道德經》中說這樣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生出初始的一,初始的一,又生出陰陽,陰陽二氣調和生三,混合的三生出萬物。而萬物則背陰而抱陽的狀態,陰陽二氣交合作用,而生成和氣狀態。

莊子:讓主觀順應客觀,從天道中看見智慧本源

02

在道家思想中說,道是萬物之源,而萬物又有陰陽兩面,所謂陰陽就是事物的好和壞,從通俗的角度來說,任何事情都有好和壞的影響。

就好像我們剛才所說“萬事福禍相依”的道理,這是從天道的角度去看萬物的得出的結論,而人的認知和天道的角度,卻有很大的矛盾。

天道生成萬物之後,萬物本身就帶有陰陽平衡,而人認知萬物的時候,因為人有著趨利避害的心思,所以看待萬物的時候,就會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評論萬物的好和壞,然後趨利避害。

在趨利避害的同時,必然會產生過度,而過度則引起物極必反,從而生成壞的一面,這是很多,這是人的主觀意識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莊子:讓主觀順應客觀,從天道中看見智慧本源

所以莊子說: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實,因以己為質;使人以為己節,因以死償節。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以窮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

意思就是說:它以生命為基礎,以智慧為標準,靠這些來駕馭“是非”,確實存在著名稱和本質的區別,並把自己的主觀意識當作名、實判斷的尺度,讓人符合自己的指導方針,因而產生以死殉節的事情。像這樣把顯親揚名看作聰明,把默默無聞看做愚蠢,把通達看作榮譽,把困窘看作恥辱。是非難定,現在的世人,他們見解是同知了,學鳩一樣無知。

這段話評判的就是世俗之人對於認知的偏頗。

我們拿自己的主觀意識作為本質好壞區別的是非標準,希望外界的事物能符合自己的設想去發展,這卻忽略了正確的客觀存在。

所以世人總把去榮耀當做成功和聰明,把默默無聞和貧困,當做愚蠢恥辱,這就是人的主觀給自己人生帶來的問題根源。

莊子:讓主觀順應客觀,從天道中看見智慧本源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世界是一個無常的演變,所有事物出現的同時,不要以自己的主觀去判斷好和壞和過度選擇和排斥,而是用一種順應和接受的狀態去體悟,這也是讓自己排除主觀,進入“客觀”的智慧。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