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演員請就位》第二期裡,趙薇導演組的張雲龍和陳小紜,演繹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瓊瑤經典劇《情深深雨濛濛》。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結果沒有想到,竟然引發四位導演分成了旗幟鮮明的兩派。趙薇和李少紅的女導演派力挺演員,而陳凱歌和郭敬明的男導演派則直接批評。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爽直的張雲龍在場上直接向郭敬明導演發問:“演員應該是迎合觀眾還是引領觀眾?”

“最佳辯手”郭導演立刻拋出了標準的“郭氏回答”:“演員演一部戲的時候,先不要考慮觀眾的事情,要選擇你們認為最好的表演。”絕對挑不出錯的答案,也是什麼都沒有回答的答案。就象《鏗鏗三人行》裡許子東對郭敬明說的:“你的回答,是不是太正確了?所有的問題都回答得很好,只是我們的疑問都沒有得到回答。”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沒有回答嗎?No,no,no!導師的答案就象“領導的精神”一樣,要心領神會才行。兩期《演員請就位》,郭敬明已經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演員究竟應該迎合觀眾還是引領觀眾。(建議張雲龍同學回家好好觀摩一下郭導的演出。)

第一期裡,郭敬明舌戰李成儒,堪稱“教科書”式的範本。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首先,當沙溢請陳凱歌救場時,郭敬明挺身而出:“我覺得不用凱歌導演先說,我先說”。迎合觀眾第一招:勇敢有擔當。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然後,以退為進,先替新人解圍,自己主動背鍋:“這裡面百分之七十,甚至是百分之八十其實不是他們,是我的責任。”迎合觀眾第二招,承擔責任保護演員,這就拉了一大波好感。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再次,放出大招,引導受眾情緒:“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存在。你可以繼續討厭自己討厭的東西,但請允許別人對它的喜歡!”這第三招是迎合+引導的組合拳,直接將追求個性放飛自我的廣大中青年觀眾拉到了自己的陣營之中。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最後,完成引導:“因為電影有成千上萬個故事,也正因為如此,電影的世界才迷人,才讓我們可以不斷地做夢。”每個人都可以做夢吧,我做什麼夢你還要管嗎?來吧,和我一起做夢吧!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如果第一期只是預熱,那第二期就是直接親身上陣了。

第二期裡,郭敬明導演組的金靖、李濱演繹電影《親愛的》片段。客觀來說,兩位演的都不錯。尤其金靖,以喜劇小品演員之身來演悲劇女主,實屬不易。而李濱由於經驗豐富,表演的痕跡重了些。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當然藝術屬於主觀意識形態的範疇,各花入各眼,仁看見仁,智者見智。

在趙薇、李少紅兩位導演相繼指出一些問題之後,陳凱歌導演卻給予兩位演員大力的肯定和表揚。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於是,郭敬明導演淚撒現場,迎合觀眾第一招:同情心。

郭導哽咽著說:“我是一個不太會被表揚的人。”一下子拉進了和觀眾的距離,擊中了觀眾善良的軟肋。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緊接著,搶人環節,在不知道郭敬明選誰的情況下,趙薇選了金靖,讓人一下子聯想起上一期郭敬明搶了趙薇組的鄂靖文。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只是結局不同,金靖拒絕了趙薇,順利地被郭敬明選走。連現場演員都直呼“(趙薇)報復失敗!”更遑論當事人。

郭導再次熱淚盈眶,激動、喜悅、驕傲、堅強,還要禮貌剋制、隱忍、鎮靜、大度。沒有一句臺詞,但已經引導著觀眾看到了“人生贏家”的感覺。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找到了感覺的郭導演在舞臺上更加自信和大膽,再不是之前在三位前輩面前謙卑的模樣。聰明的他迅速靠在了陳凱歌導演這棵大樹之下,讓臺上分化成男導演和女導演兩派陣營。而這也正是節目組所希望的。各位看官,你同意誰的觀點?你支持誰的立場?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瞧,引導觀眾順利完成。吸引眼球,增加人氣,激發討論,博得關注。既增加了節目的收視率,又提升了自己的人氣,還找到了同盟軍和追隨者。

看到這裡你懂了嗎?演員應該迎合觀眾還是引導觀眾?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第一期節目開篇,李少紅導演問陳凱歌導演:“電影藝術應該忠於市場,還是忠於你自己?”陳凱歌導演回答:“這兩者是可以融合的,要忠實於自己創作上的想法,也要適應市場瞬息萬變的變化。”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無論是影視作品,導演,演員,都不可能一味地迎合觀眾,也不可能單方面引導觀眾,只有在迎合中引導,在引導下迎合,才可能即得到觀眾共鳴,又引人深思,發人深省。所謂“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其實不只是演員和觀眾之間,演員和演員之間也有迎合和引導的問題。前面說的張雲龍和陳小紜組合,排練時,自信的張雲龍堅持自己的觀點,陳小紜與他溝通無果後,只好妥協。兩個人是以競爭對手的心態來演出,有互相壓戲的感覺。所以,這場演出問題較多,不太成功。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而另一對搭檔,陳凱歌導演組的牛駿峰和郎月婷,演繹了反映孤獨症患者的影片《海洋天堂》片段。排練時,兩人互相商量,細緻討論,幫助對方入戲。演出時,兩人互相成就,沒有飆戲,反而互相給戲,共同完成了一場精彩的,甚至超過原劇的演出,是所有已完成演出中最優秀的一對。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嘉賓王迅說:“你們是在為對手演戲,好的表演是水乳交融,互相托著,謝謝你們讓我學習到了。”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陳凱歌導演甚至要為他們倆破壞節目組規則,並語出驚人:“在一種精彩的表演面前,規則算個屁”。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而觀眾也完全被他們的表演征服。如果說開始人物設定迎合了觀眾的同情心(孤獨症弟弟和身患絕症的姐姐),那越到後面,觀眾越被演員引導著走了,跟著他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感受一起經歷。這就是互相迎合,互相引導,最終互相成就的典範。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迎合和引導,在多元化的網絡時代,從來都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共生共存的。智能手機、網絡購物、移動支付的出現,滿足了人們獲取更多資源和便捷服務的需求,卻也引導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迎合還是引領?張雲龍是在質問導師郭敬明嗎?

藝術也是一樣,既要滿足觀眾審美和情感的需要,也要帶給人指引和啟發,甚至改變。無論導演還是演員,都需要在市場與自我,迎合與引導中找到平衡,兩方兼顧,各有側重,最終彼此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