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龍山碑》: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封龍山碑》,又稱《封龍山頌》,全稱《元氏封龍山之頌》,東漢延熹七年(164年)立。據拓本測算,原碑高約168釐米,寬約91釐米。隸書,15行,行26字,無撰書者姓名。原石立於漢常山郡元氏縣(今河北省元氏縣)封龍山上。今無存。


《封龍山碑》: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1、《封龍山碑》歷代記載情況

此碑記載最早見於宋洪适《隸釋》卷三:“右《無極山碑》篆額,在真定。此山與三公山、封龍山、靈山、白石山,皆在元氏。”,同書卷二七:“漢《封龍山碑》二,在獲鹿縣南四十五里山上,延熹七年立。”,又宋鄭樵《通志·金石略》卷七三:“(兩漢)《封龍山碑》,鎮州。”

元人著《河朔訪古記》:“(元氏縣)三十里封龍山下,其廟兩兩相對,若泰階六符之狀,蓋三臺近於軒轅故廟於此山。今榜曰:天台三公之廟。廟有《漢封龍山頌碑》一通,《漢三公山碑》一通。縣西故城西門外八都神壇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漢光和四年常山相馮巡所立。”明楊士奇《東里續集》卷二十《漢封龍山碑》雲:“右《封龍山碑》,在元氏縣。漢延熹七年至今千二百餘年,石刻雖頗剝蝕,而文字尚可尋究。碑首雲‘封龍山者,北嶽之英也。’此本得之劉智安主事。”

晚清時期,此碑在遷移中遭到損壞。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雲:“道光廿七年(1847年)十一月,元氏知縣劉寶楠發現於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即命運城中。運工惡其重,乃截裂為三段,後雖經嵌合,裂紋依然。”此碑原石現存處不詳。

2、《封龍山碑》的藝術特色

《封龍山頌》用筆圓渾似《石門頌》,但外形方整過之;筆畫瘦硬險峻似《禮器碑》,但樸厚遒潤過之。因此它兼有二者之美,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在用筆上,《封龍山碑》很近似《石門頌》和《楊淮表記》,圓筆中鋒,鋒芒內斂而暢達,極富篆書的趣味,突出地表現出寬博、豪放、雄肆的美感。清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謂:“雄偉勁健,《魯峻碑》尚不及也。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評價甚高。清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雲:“字體方正古健,有孔廟之《乙瑛碑》氣魄,文尤雅飭,確是東京人手筆。”

在結體上,《封龍山碑》很有自己的特色,大多結體偏長, 重心較高,下半部時見舒展伸開,而左右兩角又時有偏移,加上橫畫的運用或上斜或下傾,從而形成了平中出奇,穩中寓險的生動姿態。


《封龍山碑》: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封龍山碑》: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封龍山碑》: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3、《封龍山碑》的碑文及註釋

《封龍山碑》碑文記述了東漢常山相蔡㫻、長史沐乘為祭祀封龍山神,上奏朝廷,獲得恩准,以及修繕封龍山神祠之事。碑文敘事簡潔,體現了漢人質樸而高古的文風。

碑文如下:

元氏①封龍山②之頌。

惟封龍山者,北嶽③之英援,三條④之別神,分體異處,在於邦內,磥硌⑤吐名。與天同耀,能蒸雲興雨,與三公靈山⑥協德齊勳。因舊秩⑦而祭之,以為三望⑧。漢亡新⑨之際,失其典祀。延熹七年, 歲次執徐⑩,月紀豕韋⑾,常山相⑿汝南富波⒀蔡㫻,長史甘陵廣川沐乘敬天之休,虔恭明祀,上陳德潤,加於百姓,宜蒙珪璧⒁,七牲法食,聖朝克明,靡神不舉。戊寅詔書, 應時聽許。允敕大吏郎巽等,與義民修繕故祠。遂採嘉石,造立觀闕。黍稷既馨,犧牲博碩。神歆感射⒂,三靈⒃合化。品物流形⒄,農實嘉穀。粟至三錢⒅,天應玉燭⒆。於是紀功刊勒,以昭令問。其辭曰:天作高山,實惟封龍。平地特起,靈亮⒇上通,嵯峨竦峻,高麗無雙。神耀赫赫 ,理物含光。贊天休命,德合無疆。惠此邦域,以綏四方。國富年豐,穡民用章,刻石紀銘,令德不忘。□元氏郎巽、平棘李音,史九門張瑋、靈壽趙穎,縣令南陽□□,□□韓林□□縱至,石師□文,造作張川,絳作王宇。

注:①元氏,元氏縣,西漢置,為常山郡治,治所在今河北元氏縣西北十五里故城。②封龍山,又名飛龍山。《史記·趙世家》:“(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前305年),攻中山。……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王許之。罷兵。正義:‘封龍山一名飛龍山,在恆州鹿泉縣南四十五里,邑因山為名。’”,《十六國春秋·前趙錄》雲:“王浚遣祁弘率鮮卑討石勒,戰于飛龍山下,勒兵大敗。”封龍山位於元氏縣和鹿泉縣(即獲鹿縣)交界處,東坡、南坡在元氏縣,北坡在鹿泉縣。③北嶽,即北嶽恆山,漢時避文帝劉恆諱,改稱常山。④三條,指北條山、中條山、南條山。⑤磥硌,通“磊落”,山高大貌。吐名,顯名。⑥三公山、靈山,均在元氏縣界。⑦秩,次序,常制。《尚書·舜典》:“戶秩于山川。”孔傳:“ 如其秩次望祭之。”⑧三望,祭祀名。《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則曷祭?祭泰山、河、海。曷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潤於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⑨新,新莽。亡新,漢人對王莽朝的惡稱。⑩貞,通“正”。執徐,太歲紀年,歲星在辰為執徐。⑾豕韋,指正月。《廣雅·釋天》:“營室為這豕韋,”營室即二十八宿之室宿。《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孟春即正月。⑿常山相,常山國之相(元氏縣時屬常山國。相,官名,諸侯王國的丞相,統領眾官。⒀汝南富波,汝南郡富波縣,治所在今安徽阜南縣東南王化鎮附近。⒁珪璧,祭祀用玉器。《周禮·春官·典瑞》:“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圭,同“珪”。⒂歆,饗,祭祀時神靈享用祭品、香火。《說文解字》:“歆,神食氣也。射,通“謝”,感謝同,感應承受。”⒃三靈,指天、地、人。合化,交融,融合。⒄品物流形,萬物化生。語出《易·乾卦》:“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孔穎達疏:“言乾能用天之德,使雲氣流形,雨澤施布,故品類之物,流佈成形,各得亨通,無所壅蔽。”⒅粟至三錢,粟每鬥只賣三錢。形容人民富足,物價低廉。⒆玉燭,指四時之氣和暢,用以形容太平盛世。《屍子·仁意》:“四氣和,正光照,此之謂玉燭。”⒇靈亮,明媚俊秀。

4、《封龍山碑》的臨習要點

對於漢碑的臨習,首先應該把握用筆的要訣。此碑用筆圓轉遒勁,以篆書筆法作書,方為正道。其次用筆要“澀進”,才能寫出遒勁的線條。劉熙載《藝概》中說:“唯筆方欲行,彷彿此前有物以拒之,而竭力與之爭,是不求澀而自澀也。”此言道出篆隸用筆的基本方法。

“澀進”,即指筆與紙面之間有較強的摩擦力,運筆時彷彿筆鋒前面有一股強勁的反力阻擋筆鋒的前進,筆鋒的行進猶如“逆水行舟”。這樣寫出來的線條才會遒勁有力。但是,如果用力過大,則會使線條顯得臃腫、無彈性;用力太輕則又會使線條顯得單薄,關鍵要把握好用筆的力度,要使筆鋒能夠“動”起來,“筆軟則奇怪生焉”。

《封龍山頌》的線條變化很豐富,除了線條形態上表現出來的粗細、方圓變化之外,還有節奏的快慢等,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認真體會。“瘦硬兼顧”也是該碑的一大特色,“書貴瘦硬方通神”。唯一應該避免的是看似瘦的線條,寫不出硬朗的感覺。這是功夫未到,多臨摹,多體悟,功到自然成。用筆的節奏要有起伏、徐疾,這樣線條才會生動。


《封龍山碑》: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封龍山碑》: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封龍山碑》: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