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为何七下西洋?不仅仅是为了宣扬威德,还有这个重要原因

说起郑和,大家一定不陌生,他是我国最早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这是一场海上远航活动,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等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最后到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

郑和为何七下西洋?不仅仅是为了宣扬威德,还有这个重要原因

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八十年,比达·伽马早九十年,比麦哲伦早一百年。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最后一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共有七次航行。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那么明朝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大航海行动呢?其实关于其原因有着各种说法,并且都有依据。

郑和为何七下西洋?不仅仅是为了宣扬威德,还有这个重要原因

一、寻建文帝

其实这要从建文元年到四年说起,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攻下国都应天,而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消失了。在明朝,顾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语,认为建文帝是逃亡到了海外,因此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含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 ,郑晓、沈德符等也均有此怀疑。 此后,查继佐《罪惟录》、傅维鳞《明书》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郑和传》与《胡濙传》 均收录这种说法。

但是这种说法有着不少人反对,明人朱国祯认为,建文帝为人“仁弱”,即使未死而窜入异域,也不再对朱棣的皇位构成威胁。 还有研究者指出,郑和下西洋次数多、时间长,朱棣的皇位在此过程中早已稳固下来,不可能历次都为了寻访建文帝。此外,这种说法也缺乏可靠史料作为支撑,《明史》就此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尽管如此,也不排除寻找建文帝是一个可能的动因。

郑和为何七下西洋?不仅仅是为了宣扬威德,还有这个重要原因

二、宣扬威德

如果说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说法主要出于猜测,那么宣扬国威说则有史料根据。 对于宣扬威德这一点,学界有多种解读。

其一,认为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 ,践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并认为所谓 “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其二,认为这从根本上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其三,认为下西洋并非出于“夸多斗靡”的目的,而重在宣扬德化。

郑和为何七下西洋?不仅仅是为了宣扬威德,还有这个重要原因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而采取的行动,具体又包括联络印度抗击帖木儿等说法

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依据,但其根本原因或许只有当事人明白,我们只不过是对其目的进行一些有根据的猜测,或许我们猜对了或许不对,像这种国家行为肯定是多方利益交织在一起的必然结果。且不管他真是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成为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郑和为何七下西洋?不仅仅是为了宣扬威德,还有这个重要原因

此外《明史》中也对其评价: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这也体现出了当时明朝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