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筠子‖珠海橫琴新城

嫋嫋琴音落新城

週五從橫琴公差回來,週日與家人再度踏上這片土地。橫琴,彷彿有一種神奇的魔力,深深地吸引著我前往。

水木筠子‖珠海橫琴新城

古時的大小橫琴島形似橫置之琴,它猶如散落人間的仙琴,彷彿讓人聽到一段琴瑟和鳴的天籟之音。高山流水覓知音,這裡有一段浪漫而悽美的傳說故事:天宮七仙女思凡,因迷戀橫琴美景,常常到此遊玩;正當七仙女沐浴著湖光山色,撫琴而歌,踏浪而舞,巧遇出海歸來的漁夫,頓生情愫;惜別之時,仙女將琴贈予漁夫,仙女飛天,仙琴頓時化大小橫琴山。

歲月如歌、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幾度春風秋雨;人間多少朝代更替,橫琴島依然佇立在南海之濱,直面驚濤駭浪、滔滔翻卷。“山不奇水奇,樹不奇石奇,地不奇島奇”的橫琴,森林、溼地佔地50%以上,怪石嶙峋,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原始植被保存完好,一派田園好風光。

臨水而居,擇水而憩,親近自然,是人類亙古不變的夢想。這裡四面環水,海灣眾多,沙灘綿延;徜徉在花海長廊中,任憑海風輕撫臉龐,頓生愜意舒適。橫琴大橋凌空而起,橫跨兩岸;隔海相望,對面矗立著一排排金頂建築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橫琴島與澳門之間的十字門一帶,曾經是“漁舟不經御舟到”的古戰場,南宋王朝在此留下一段悲壯的歷史。1278年,南宋小皇帝宋端宗趙昰及陸秀夫、張世傑等文武重臣、軍士民眾數十萬人在元兵追擊下,南逃至橫琴島一帶;立足未穩,元兵追至。宋軍進退無路,在十字門海域拼死相搏,殺聲震天,擊浪飛濺,血染碧海,元軍為之喪膽。在橫琴碼頭上遠眺前方一片茫茫海洋,這段古老的歷史印記,勾起無盡遐想,讓人浮想聯翩。十字門就像一個史官,記載這裡的過去和現在,斯人已逝,忠魂猶在。七百多年後,在橫琴的一處海岸,一塊石碑屹然挺立,上面刻著“十字門古戰場”六個大字。穿過十字門,硝煙,弓箭、火船和喊殺聲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它身後的現代化金融中心、國際化大都市。過去、現在、未來,嫋嫋琴音一直在這凡塵俗世繚繞不斷。

曾經純樸的漁村小鎮隨著時光流逝而變得風情萬種,這裡是“一國兩制”交匯點。鮮豔的紅旗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特別醒目,不到兩百米距離的河對面就是澳門特區;沿著堤壩漫步,可以欣賞到對面懷舊的歐式建築物。與橫琴一衣帶水的澳門,曾經是海上絲路“由江入海”的重要節點;歷史學家蘇薩在《葡萄牙的亞細亞》一書中稱,昔日的十字門海域曾是“亞細亞第一航道”、“中華帝國最繁盛的港口”。

水木筠子‖珠海橫琴新城

曾經的繁華歲月,今日再續輝煌。“橫空出世,琴鳴天下”,大潮起珠江,弄潮正當時。伶仃洋畔,憑藉國家戰略擘畫,一座新城市橫空出世。曾經是“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邊陲小島,已投入數千億元資金高水平推進該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如今變身為全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規劃館裡巨大的立體大屏幕展示一幅幅恢弘的畫面,高大的建築物巍然聳立,長方體、圓柱、三角形、參差錯落,遠近有致,在藍天白雲的背景下,描繪出多種幾何圖案的剪影;高低起伏的水岸、城郭、山脊三重輪廓線塑造出的橫琴天際線。從規劃館走出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立即映入眼簾,古色古香的“香洲埠”建築;“鳳凰來兮,非梧桐不棲”,盡顯奢華的梧桐樹大廈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水木筠子‖珠海橫琴新城

品嚐一頓美味橫琴蠔後,驅車回程。一路向北、高速飛馳,從遍佈高樓大廈的大工地,回到炊煙四起的鄉野小村,面對同為伶仃岸畔、圍海造田而崛起為新城市的這片土地,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請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個以散文為主的共享平臺,面向全球華人開放,供作者、讀者轉發推送。其“寫手”欄目向全國徵集好稿。凡當月閱讀量達6500次,編輯部打賞100元/篇。請一投一稿, 並註明文體。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1600字以內。非簽約作家請註明真實姓名、聯繫方式及銀行賬戶全稱、賬號。)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編輯:徐向東

◆二審:曾淑花

◆三審:魏禮軍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