漵浦地|新華社點贊鄉村好習俗:用公筷的山窩窩

新華社長沙4月21日電(記者 白田田 周勉)“吃飯啦!”下午5點多,湖南漵浦縣三江鎮樂園村村民彭松青做好了一桌飯菜,招呼家裡人上桌。

五六道菜,有葷有素,每個菜碗裡斜插一雙木筷——這是公筷,飯碗邊擱著不鏽鋼材質的筷子——這是自用的私筷。需要夾菜時,他們一手端著飯碗,虎口握住私筷,一手拿起公筷,熟練而自然。

漵浦地|新華社點贊鄉村好習俗:用公筷的山窩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各地大力倡導“餐桌革命”,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使用公筷。對於居住在農村的彭松青一家來說,使用公筷是延續多年的老習俗了。他家裡擺放著兩個筷子筒,木筷和不鏽鋼筷“公私分明”。

湖南省懷化市下轄的漵浦縣地處雪峰山區,前不久才脫貧摘帽。記者在漵浦縣多個鄉鎮走訪發現,當地公筷普及率很高,公筷習俗深入人心。一些外地人來到漵浦,不免感到奇怪:“你們這個山窩窩,竟然都用公筷?”

記者從漵浦縣城出發一路向東,來到大山深處的三江鎮。79歲的何愛南老人回憶說,他們使用公筷,大約始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年農村肺結核等傳染病流行,“赤腳醫生”經常到各家查看衛生情況,並且提醒說:“病從口入,最好用公筷。”

漵浦地|新華社點贊鄉村好習俗:用公筷的山窩窩

三江鎮西湖村黨支部書記何滿林說,當地老百姓原本就愛乾淨、講衛生,不少村民逐漸接受了鄉村醫生的建議,家裡人誰不用公筷,還會相互提醒。

改革開放後,公筷習俗加快形成。彭松青清楚地記得,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老百姓辦紅白喜事,酒席上會有很多剩菜。大家為了剩菜能留到下一餐接著吃,從節約和衛生的角度使用公筷。這一習慣,從公共場合的酒席進一步延伸到各家各戶。

位於漵浦縣北部的雙井鎮和平村,公筷同樣是餐桌的“標配”。“這離不開鄉賢的作用。”和平村黨支部書記李啟茂說,德高望重的鄉賢一般會擔任酒席“總管”,負責安排菜品、碗筷等事宜。比如,一桌有10個人10道菜,“總管”會拿10個飯碗、20雙筷子,其中10雙作為公筷,這既是帶動,也是督促。

漵浦地|新華社點贊鄉村好習俗:用公筷的山窩窩

漵浦縣文明辦主任龔劍鋒說,對於公筷的使用,雖然沒有政府的硬性規定,也沒有明確寫在村規民約上,但用不用公筷,已經成了評價一戶人家講不講衛生的重要標準。

疫情期間,漵浦縣一些農村的“餐桌革命”又有了升級版。為減少人員聚集,和平村村民“喪事簡辦”,不再圍桌而坐。幾道菜分別裝在乾淨的盆子裡,一字排開。大家各自拿著碗筷,依次排隊用公勺打菜,然後分散吃飯。

3月,漵浦縣文明辦、市場監管局等部門發佈倡議書,號召城鄉居民“傳承好習慣、就餐用公筷”。“疫情之下,我們要傳承公筷習俗,讓文明健康的用餐方式進一步成為社會共識。”龔劍鋒說。

【來源:漵浦經典】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