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執著於夢想,卻總被“潑冷水”,媽媽心疼孩子,卻堅持不鬆口

01

在《家有兒女》裡有一個經典橋段:

劉星和小雨向媽媽劉梅抱怨:“如果從小培養我,我也會彈鋼琴或者小提琴,或者薩克斯風。”

劉梅解釋說,班都報了,“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呀!”

劉星反嗆道:“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呀……”

看吧,有人為讓孩子有一技之長而著急上火,期間也有孩子因為學得沒有樂趣而痛哭流涕。

可說到尊重孩子的興趣,我們頭腦裡首先浮現出的想法通常是: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不要強迫他們去學習某種技能。

但有時當孩子自發地表現出過於熱衷某種活動時,也有父母會開始有所擔心,在心裡默默掂量,這樣耗費精力是否會影響學習。

孩子執著於夢想,卻總被“潑冷水”,媽媽心疼孩子,卻堅持不鬆口

02

在《少年說》裡一個初二的男孩站在臺上,希望媽媽和大伯不要再阻止自己的夢想。

聽到男孩這麼一說,原本正在臺下笑著鼓掌的媽媽,突然表情嚴肅了起來。

男孩接著說:“我一直都有一個夢想,就是當一名足球運動員。我從五年級第一次接觸足球開始,就像找到了人生目標一樣。”

作為父母,如果有一天聽到孩子說,自己願意主動為學習某一技能而付出努力,堅持到底時,你是不是還感覺挺欣慰的呢?

可是這位媽媽雖在孩子的苦苦要求下把孩子送進了足球俱樂部,但心裡並不贊同兒子在足球這件事上花過多精力,孩子的大伯也提前給孩子潑了一盆“冷水”,告訴孩子“你不是學著一塊的料”。

孩子卻認為自己在進入俱樂部一年後就當上了足球隊隊長,在教練的鼓勵下,孩子更堅信自己是有足球天賦的,想要去更好的足球學校。

在進入初中以後,學業壓力比小學增加了不少,媽媽擔心孩子再把心思放足球上會影響到學習,便停掉了孩子在俱樂部的訓練。

孩子向媽媽喊道:“媽,你知道我有多難過嗎?”

聽到孩子這樣一說,媽媽心裡五味雜陳,閉著眼哽咽著,一時說不出話來。

孩子執著於夢想,卻總被“潑冷水”,媽媽心疼孩子,卻堅持不鬆口

臺上的孩子,抱著足球,向媽媽表明自己的決心:“不管你們如何千方百計的阻撓我的夢想,我都不會放棄我最初的夢想。”這時的孩子已經快控制不住表情,眼看就要哭出來了,可還想繼續說服媽媽支持自己踢足球。

媽媽抹著眼淚也做出了回應,“兒子,只要你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你踢球強身健體媽媽是支持的,但是如果你想走專業的足球路(上專業的足球學校)媽媽是不同意的。”

母子之間僵持不下,媽媽一臉堅決,孩子已經泣不成聲。

孩子能找到自己熱衷的事,很是難得,但當孩子僅憑一腔熱情勇往直前時,父母往往會站在更遠的地方回頭替他們打量這條路上有什麼荊棘,值不值得冒險。

孩子執著於夢想,卻總被“潑冷水”,媽媽心疼孩子,卻堅持不鬆口

03

以前只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責怪大人的不理解,現在多了一個角色,卻更能理解父母的顧慮,孩子雖然保證了不耽誤學習,但是訓練和學習在時間上畢竟會有所偏頗,孩子把愛好當做職業之路來走的話,這一職業的就業環境如何,職業生命能有多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當這個想要以足球為職業目標的男孩,聽到媽媽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把足球僅當做一個業餘愛好時,賭氣地威脅道:“那你不同意的話,那我學習也搞不好的。”

媽媽看到兒子這樣的狀態,也表現得非常不悅。

孩子執著於夢想,卻總被“潑冷水”,媽媽心疼孩子,卻堅持不鬆口

可是學習也要像訓練一樣,需要調動起孩子主動的願望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孩子負氣抵抗,父母出發點再好,也很難讓孩子配合,還會引起親子間的矛盾。

孩子執著於夢想,卻總被“潑冷水”,媽媽心疼孩子,卻堅持不鬆口

那麼怎麼跟孩子解釋,才更合適呢?

在教育類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裡,高中生浩浩一心想要專攻電子競技賽,認為成為專業的競技選手一樣能獲得成功,可當節目組給到他機會挑戰真正的職業選手時,浩浩看到了自己的水平與專業選手的懸殊巨大,並不像自己之前預想的那樣,顯得有點尷尬,再加上對電競行業殘酷的競爭做了進一步瞭解,他這才有所動搖。

同樣,父母想要讓孩子認同自己的想法,就需要與孩子一起行動起來,把一切展現給孩子,讓孩子實際地去了解到自己水平在團隊中,甚至真實的行業中所處的位置,實現夢想所要具備的素質有哪些,實現的渠道是什麼,困難是什麼,未來的就業前景、環境是怎樣。

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只有在進行了深入瞭解的情況下所提出的建議或要求才是有立足點的,在對一件事共同經歷、瞭解的過程中做出的決定才能讓對方心悅誠服,彼此達成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