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紛呈:引人入勝的唐詩傳播世界

唐代文學的輝煌主要體現於詩歌。無論題材是豐富多彩還是內容之博大深刻,無論是風格之絢爛多姿還是名家之層出不窮,都前所未有,蔚為大觀。

然而在既沒有期刊以供發表作品,又沒有廣播電視及網絡的傳播,甚至連交通工具也甚為落後的年代,這些詩作是如何進行廣泛傳播並流傳於世的呢?

據考證,當時的詩人們為了讓他人接觸並閱讀到自己的作品,多是採用寄贈的方式,這是當時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贈汪倫》《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詩雖不以“贈”“寄”為題,但也是贈送別人的。有些詩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誦。杜甫的詩友蘇渙就曾到杜甫的船上,當面把自己的詩吟誦給杜甫聽。


精彩紛呈:引人入勝的唐詩傳播世界


除寄贈外,唐代還有另一種發表詩作的途徑,那便是即席而作。大曆年間盧綸、李瑞等所謂的“十才子”,經常奔走於豪門權貴和王公貴族的宴席,當場賦詠、朗誦自己的酬答附和之作,因而名聲大振。

另外,唐代許多舉子文士為了獲取聲譽,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獻給當時的名流,以便流傳頌揚。

在唐代,還有公認的發表詩歌的場所。驛館、驛亭、寺觀等公眾場合的牆壁和柱頭,都是唐代詩人約定俗成的詩歌“發表園地”。說到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


精彩紛呈:引人入勝的唐詩傳播世界


中唐著名詩人白居易貶為江州司馬期間。元稹因得罪權貴,從監察御史降為江陵士曹參軍,後調任通州司馬。五年中,他們來往贈答的詩篇超過百首,書信來往也很多,其中包括著名的《與元九書》。

元稹於元和十年從唐州返回長安,沿途題詩於驛館牆壁。同年秋,白居易從長安赴江州,途經元稹入京舊路,他也一路追尋元稹的題詩。

元稹在通州,看到白居易的詩被題在館柱上:

白居易《藍橋驛見元九題詩》

“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我去時。

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他非常高興,作詩曰:

“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館無人虎印泥。

忽向破簷殘漏處,見君詩在柱心題。”

出自元稹《見樂天詩》

元稹還說白居易的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侯牆壁之上無不書。”兩個好朋友,沿途尋找對方的詩作,真是太有意思了!


精彩紛呈:引人入勝的唐詩傳播世界


“詩板”題詩。這是中唐以後的一種方式。晚唐鹹通年間,詩人薛能經過蜀地飛過泉亭,曾看見“亭中有詩板百餘”,可見詩板題詩在當時也很普遍。

唐代詩人“發表”詩作的方式還有很多。道士詩人唐求曾把自己的詩裝在葫蘆內,放在河溪中流去,以便得到更多人的頌揚。

總之,唐代的詩歌傳播渠道,包括官署與官員的彙集和播散,士人之間的互相交流,唐代書肆經營唐人詩集,民間的傳寫、誦讀和傳唱。構成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唐詩傳播世界。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