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3月10日,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直播親測L3級自動駕駛之後,在近日長安UNI-T又一次高調亮相,開啟了一場UNI-TECH科技體驗日活動,向消費者全面展示了長安新車UNI-T上應用的“黑科技”。

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說實話,近幾年自主品牌進步神速,尤其是在車機互聯、智能互聯這塊下足了功夫,已經開始跟合資品牌拉開了差距。而長安汽車,在這一塊就取得了很多成果,也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到底都有些什麼“乾貨”呢?今天疆哥來跟大家一起看一下,搭載在長安UNI-T上的“黑科技”,主要包括AI主動服務、車載微信、梧桐車聯TINNOVE智能系統、In Call 車輛遠程控制系統。

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1.AI主動服務,減少用車尷尬

放眼當下的智能車機系統,大都是讓智能網聯做到能聽懂。比如,車主下一個“開啟空調”、“導航到XXX”的指令後就能實現這個操作,說白了就是語音識別控制功能。而長安,要做的則是讓車機主動幫駕駛員幹活。

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接打電話時,AI自動降低多媒體的音樂音量,在打完電話之後,自動恢復音量;監測到前排人員抽菸時,AI根據車速適度開啟對應車窗並打開空氣淨化系統,及時消滅二手菸;中控屏處於熄屏狀態時,注視屏幕 1秒 即可喚醒屏幕。不用說話,車機就主動幹完了自己想要讓它去做的事,這大大減少了用車時要自言自語的尷尬。

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2.攝像頭輔助,提升駕車安全

當然,對於駕車來說,安全終究是最重要的,畢竟“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而針對這個問題,長安給車內加入可以實時感受車內場景的AI攝像頭,用以提升駕車的安全性。

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在臨近高速下道路口時,這個攝像頭搭載的視線追蹤技術,就會結合轉向燈、方向盤轉角、車速等信息,判斷駕駛者是否分心並及時提醒轉向匝道;而在疲勞駕駛時,疲勞檢測系統會聚焦駕駛員臉部的嘴跟眼睛區域,綜合判斷駕駛員的疲勞指數,然後做出分級,接著就是按對應級別做出措施,比如推薦語音提醒、模擬來電,嚴重的甚至會主動開窗,放提神音樂。

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3.推出車載微信,讓社交更便捷

上述這個兩個能力確實很不錯,比起普通的手機來說,有更強大的應用場景。但是論社交聯網,手機還是有其天生的優勢。面對這個棘手問題,長安選擇推出和騰訊合作,推出車載微信來解決年輕人的社交焦慮。有趣的是,長安還機智地把微信的喚醒按鍵放到了方向盤上,這大大加強了使用便利性。

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而且長安的這個車載智能交互系統,還能直接選取朋友發來的微信定位來作為車載導航目的地。原本還想著要手動輸入微信定位,現在車機智能到把它聯通了,相當貼心。而且,行車過程中可以通過語音進行回覆操作,相當安全方便。

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4.梧桐車聯,讓汽車真正智能

UNI-T上搭載的梧桐車聯TINNOVE智能系統,可支持 40 多種精細化場景,也可隨時通過語音交互實現多場景的車控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這套系統除了智能還非常貼心,一旦你說出語音指令,即刻開啟拍照功能,若檢測到有人閉眼主動提醒重拍,捕捉最美好的瞬間。照片可通過InCall 手機 APP進行下載,隨時隨地,分享精彩一刻。

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此外,為了更好地提升車機全能性,長安還增加了方便狹窄地方上下車遙控代客泊車系統、可以分享鑰匙給他人的車輛遠程控制系統以及既能錄像牌照,又能防止碰撞的360°高清全景系統。

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就整體表現來看,長安的車載智能交互系統還是非常強大的,它提供了更為智能、安全、便捷的功能和服務,而且結合用車的場景,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這也會讓消費者在車內徹底放下手機,更為專注安全地駕駛。值得一提的是,搭載這套聰明車載智能交互系統的長安車-UNI-T,也同樣厲害。

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不僅外觀的造型設計足夠個性,它的動力搭載也同樣出色,那款長安藍鯨1.5T發動機的最大馬力為180匹,最大扭矩還高達300N·m,無論是國產還是合資的同級車,能有它那麼強的,基本沒有。

堪稱車界的“最強大腦”,長安UNI-T到底有多牛?

雖然UNI-T目前還沒有確定具體的上市時間和價格,但是這款車無論是高科技配置和未來技術的軟實力,還是外觀底盤動力等硬實力,都已經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目光。疆哥相信,這一款車在未來上市之後,應該可以獲得不錯的市場表現,和長安CS75 PLUS在銷量上並駕齊驅,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