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新功能:30天后,我們不再是好友

你好,我是阿航

每天夜晚,阿航和你說最晚的晚安

微信新功能:30天后,我們不再是好友

微信更新後,出現了一個新功能:朋友圈一個月可見。

有人說這個功能正合心意。

三天太短,半年太長,一月正好。

你不會因為了解我太多而失去興趣。

也不會因為只看到一點點而放棄。

保持了親密式距離。

當杏叔和我說這個新功能的時候我還吐槽,一個月可見也算新功能???

說起來,如果沒有強制更新,我可能還停留在最初的版本。

因為微信對我而言只是一個工具。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紐帶應該是感情,而不是工具。

真的朋友並不會因為幾天可見而疏遠,陌生人也不會因為這個而親密。

前段時間,我在朋友圈刷到一個朋友的自拍。

以前她發自拍,我總會說,傻逼,那麼醜的照片你都發啊。老子眼睛都瞎了。

現在她發自拍,我會說,很好看啊。。。。。。

然後會想,她去了哪裡?身邊的朋友都是誰?什麼時候買的新衣服?

當代人的疏遠,從對方發一些你看不懂的朋友圈開始。

因為微信,認識朋友變得簡單起來,翻下朋友圈能知道你的經歷,再加上幾次聊天鬥圖便可以快速熟悉。

當然,變得陌生也更容易,也許只是幾個月的不聯繫。

微信讓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變得簡單,同時也讓關係也變得廉價。

以前發短信需要一毛錢一條,打電話兩毛一分鐘。

一定是重要的事才會打電話,一定是很好的朋友才會發短信閒聊。

但微信的出現,把我們的交際成本幾乎變成了零。

也把朋友和聯繫的次序本末倒置。

以前是先成為朋友才會交換聯繫方式。

現在是即便交換了聯繫方式,也不一定是朋友。

“我通過了你的好友驗證,可以開始沉默了。”

朋友圈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熟悉,也降低了好友的價值。

現在所有人都不願意費心力去維護一段關係,因為不用大費周章便可以擁有另一段開始。

也不願意找回疏遠的關係,不只因為面子,更是因為有新人的代替。

但朋友的意義,不應該是這樣啊。

有天半夜睡不著,刷了很久朋友圈,發現一個問題:朋友圈再也沒有了朋友。

翻完了一整天,也沒找到幾條是可以評論的。

而我的朋友圈動態也越來越少,上條還是一個月前的復聯4首映禮。

有時候我也會想:明明這麼多好友,怎麼找一個人聊天都這麼難。

天天一起吃飯的同事,除了工作再無交集;

聊八卦的閨蜜,她也有了新閨蜜;

撩我的小哥哥,最近被掰彎成了gay。

後來心血來潮去看了看發小的朋友圈。

原來她也很少發動態。

再看聊天記錄,還停留在今年春節前夕。

這時候才明白:能被朋友圈隔住的,可能從來也不是朋友;很少聊天的,也不一定是陌生人。

我和她即便一年只見一次,但從沒感覺過陌生,坐下來就能一起吃火鍋,也不需要客套,擼起袖子邊涮肉邊說我跟你講啊,彷彿就在昨天。

朋友圈限時可見的意義,可能是讓我們更能分清熟人和朋友的差距吧。

曾經問過周圍的朋友,為什麼要限時可見。

“加了好友,並不代表這些人可以窺探曾經的我。”

“你不覺得一下子被陌生人看穿的感覺很恐怖嗎?”

“有人評論我朋友圈發太多,然後我就設置了。”

設置x天可見,更像是一種防禦心理。

並非想隱藏有過的經歷,更多是希望避免“意外”。

我朋友圈本來是全部打開的,直到遇見一個奇葩相親男改變了我。

那時候回家,被母后安排了。

說是家庭聚餐,也沒錯。

但沒說是兩個家庭啊!

和諧的吃完飯後,男生要了我微信,礙於面子也不好拒絕。

後來到家後的第一句話是:“看你這麼文靜,沒想到還挺會玩,蹦迪比基尼紋身啥都有。”

我???

連回復都不想,直接就刪除了。

一個陌生人憑什麼評頭論足啊,何況,我這些朋友圈並不是發給你看的啊!

本來是一個分享生活的地方,現在變成了評判一個人的法院。

之所以限時可見,可能就是想要堵住這些人的嘴吧。

我很懷念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

那時候朋友很少,聯繫也沒有那麼緊密。

那時候有朋自遠方來,真的不亦樂乎。

因為能找到家裡的,一定都是很好的朋友。

那時候有電話找自己,看來電顯示便知道是誰。

因為座機是唯一的通訊方式,我們都能背出朋友的號碼。

現在不一樣了,微信好友少則幾百,多則幾千。

但能聊天的可能只有雙手之數,能找到家庭住址的更不過二三。

更多人屬於“必要型好友”,同事、老闆、微商、長輩...

因為他們的存在,發個朋友圈都不得不字句斟酌。

想秀新買的包,怕有人說炫富;

想拍點海灘風景,怕有人說裝逼;

想公佈戀情,怕有人酸。

可是,朋友圈本來的意義就是和朋友分享生活啊。

與其說朋友圈限時可見拉開了朋友的距離,倒不如說太多“好友”讓我們不得不限制。

我也很想回到那個只有朋友才能參與到我生活的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