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最催淚環節,莫過於改口叫“爸”“媽”

/

開場總是熱鬧非凡


伴娘設套,伴郎闖關。新郎必須發揮十八般武藝,才能找到新娘。磨難見真情,新娘應聲答應新郎的求婚,迫不及待地提鞋走人,夫妻間的默契一如既往。


但是結婚從來不只是兩個人的事,年輕人的嬉笑打鬧告一段落,接下來要徵得雙方父母的認可。


婚禮最催淚環節,莫過於改口叫“爸”“媽”

敬茶瞬間回憶湧上心頭


長輩上座,新人莊重跪下,奉上一盞茶水。空氣稍稍凝固,只待喚出一聲聲親暱的“爸、媽”。從此改口,超越血緣的隔閡,注入另一種愛的成分,相守二十餘年的家庭迎來了新的成員。長輩歡喜,新人感動,兩家正式締結姻親。


結婚是孝道的一種表現


敬茶,這個綿延千年的婚禮儀式,至今仍被廣泛流傳著。我想原因有三個。


1.結婚儀式感

婚前稱呼對方父母,是相對生疏的“叔叔、阿姨”。通過結婚成為家庭成員,身份關係更近了,在敬茶這個契機改口,是最合適不過了。


2.長輩的欣慰

茶的醇香積蓄了20餘年,乃至更久的情感沉澱。將兒女養育成人,見證他們組建新家,於父母而言,這杯茶雜糅了欣慰、不捨、擔憂、祝福等諸多情感,飲過這杯記憶盪漾的茶水,退居二線,將生活的主動權交給小兩口。


3.子女的感恩

接受父母的恩情,卻鮮有機會將感謝說出口。於新人而言,這杯茶傳遞的是感恩。既在感恩父母給與的生命,讓自己在大千世界中找到唯一;又在感謝父母悉心呵護,讓自己養成健全的人格,去面對一切未知和挑戰,最重要的是教會自己“愛的方式”,才能以健康的方式,締結良緣。


婚禮最催淚環節,莫過於改口叫“爸”“媽”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不是愚順,孝出自愛,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敬茶,能在現代都市社會中廣泛流傳,亦是同樣的道理,古老的儀式中蘊含著愛和感恩的成分。


《禮記》對“婚禮的意義”有過註解: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從長輩、祖宗那裡繼承家道,繁衍後嗣。承前啟後,上有“老”下是“子”,合為“孝”。結婚是孝道的一種表現。


敬茶儀式頗有講究


自古以來,由於敬茶行為背後具有深厚的意義,儀式講究頗多。從茶具的安排、茶葉的選擇到敬茶的姿勢,都是一門學問。

1.茶具的安排

茶具包括茶壺、茶杯、蓋碗杯:後兩者的數量要根據雙方長輩到場的人數來安排。事前長輩們應知曉茶碗蓋的用法,儀式進行中,杯託不能掉。茶具最好選擇素雅或者喜慶的花色,避免壽字、獨龍、青松翠柏等圖案。


婚禮最催淚環節,莫過於改口叫“爸”“媽”

2.茶葉的選擇

茶葉一般選擇鐵觀音、普洱、香片等,另外加入紅棗和蓮子沖泡。紅棗寓意鴻運當頭,一定不能挑去棗核,因為核意為種子,代表子孫,寓意早生貴子。蓮子必須整顆投放,保持完整性,“切開”影射“分開”,不吉祥;另外蓮子最好帶皮沖泡,退皮後是的蓮子果肉呈白色,與結婚(紅事)相沖突。而在投放分量上,遵循“好事成雙”的原則,每樣一對最佳。

婚禮最催淚環節,莫過於改口叫“爸”“媽”

3.敬茶的姿勢

新郎起頭,呈起第一杯清茶,先敬岳父,後敬岳母,隨後新娘依次照做。新人敬茶的時候,要雙手托杯,將茶杯伸至距離父母胸前40公分處,方便父母接過茶杯。父母喝過茶後,新人仍要雙手接回茶杯,再交與禮儀人員。父母回禮的時候,新人也要雙手接過,表示感謝。


婚禮最催淚環節,莫過於改口叫“爸”“媽”


END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敬茶過程只需誠懇對待,用行動表達感恩。溼潤的眼眶是儀式雙方愛意湧動的有力證明。


婚禮這場儀式馬虎不得,籌辦婚禮的過程卻總讓人心累。


婚禮最催淚環節,莫過於改口叫“爸”“媽”

在林家一,每一對新人都有一位專屬喜宴管家。他代表酒店,卻站在客戶的立場上,考慮方案、聽取要求。他是客戶的貼心管家,婚宴當天的一切細節都會安排得妥妥當當。


比如檢查婚宴場地,檢查禮盒是否放置到位……

比如佈置新娘化妝間,貼心提供果品、餅乾……

比如引導新人向父母敬茶,道一句感恩……

比如送客戶出門,發送祝福語……


婚禮最催淚環節,莫過於改口叫“爸”“媽”

婚禮最催淚環節,莫過於改口叫“爸”“媽”


為了婚宴的順利舉行,為了婚禮的不留遺憾,他們攬走婚宴的一切瑣碎雜事,像對待家人一樣細心,提供溫馨服務。他們希望讓新人毫無顧慮地迎接神聖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