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遣唐使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向唐朝學習?其實並不簡單

公元六百六十八年,天智天皇正式繼位。

天智天皇經歷過日軍與唐軍的白江口之戰,當時日軍大敗,被唐軍打得潰不成軍。為此,繼位後的天智天皇不僅特別重視發展本國的軍事實力,還對強大的唐朝產生了敬畏之心。之後,天智天皇不僅恢復了與唐朝的外交關係,還恢復了向唐朝派遣唐使的習慣。

日本遣唐使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向唐朝學習?其實並不簡單

在隋朝時期,日本政府會向中原派遣使臣,後來,因為隋朝末年中原大亂,日本才放棄了。

現在,他們又要派人來中原學習,而這些使臣就是我們常說的遣唐使。現今,中外學者都認為:當時的遣唐使是以學習為目的來大唐的,他們想把大唐各方面的優勢都帶回國內。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當時日本人對於大唐的東西特別喜歡,即使是幾本經書,也能在國內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關於遣唐使在長安城的活動,卻沒有任何一部日本史籍有過記載,即使是日本最為完整的史書《續日本紀》。

那麼,在中國有沒有相關的記載呢?

那更加不可能。

史官的眼睛一直盯著大唐朝廷,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這些藩國前來的使臣。對於大唐朝廷來說,這些遣唐使並不重要,所以,沒必要專門記載他們的行動。然而,我們雖然沒有全面的史料,但是,根據兩國珍藏的文獻資料,也可以大概還原出當時的情況,特別是遣唐使的活動內容。

日本遣唐使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向唐朝學習?其實並不簡單

據史料記載,日本曾向唐朝派遣過十八批次的使臣,且超過半數的船隻順利到達了彼岸。這十八批次的派遣,歷時264年,時間跨度很長,使得日本能夠見證唐朝由盛轉衰的歷程。

後來,菅原道真提議:停止向唐朝派遣使臣。因為,他們看到唐朝末期的混亂局面,認為那樣的中國已經不值得學習,由此,結束了派遣使臣的歷史。在這十八批次的派遣中,做出巨大貢獻的,當屬第七批次到第十批次的遣唐使。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第七批次的遣唐使以前,日本派遣的使團規模很小,不僅船隻沒有超過兩艘,連人員都沒有超過一百人。此外,前面幾批次的派遣讓日本人嚐到了甜頭,因此,從第七批次開始,他們有意增大派遣使團的規模,讓日本能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到了第九批次的遣使團,日本派出的人數足足有594人,是所有批次的遣使團中最多的一個。這個數量,足足是白江口之戰前,日本遣唐使人數的三倍。

日本遣唐使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向唐朝學習?其實並不簡單

公元七百六十四年,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向日本傳播佛教。

只是,從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後,日本的遣唐使規模及數量就迅速減少,且派遣使團的頻次也越來越低。顯然,他們的積極性已經不高了。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鑑真和尚東渡日本的前一年,唐朝內部的安史之亂剛剛被平定,大唐王朝衰老之態盡顯。當時,各地藩鎮割據,而朝廷只能盡力維持局面,已很難再號令天下了。因此,日本政府考慮到這個問題,才將使團的規模及人數減少。

對於大唐王朝來說,這些遣唐使並沒有什麼特殊,他們也享受不到任何優待。而且,遣唐使是前來大唐學習的,他們的學費是朝廷的翰林院承擔,但其它開銷卻得自己承擔。他們的住宿條件很一般,如果要住好一點的客棧,需要自己去掙錢。此外,這些人走在大街上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可能只是口音區別。

日本遣唐使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向唐朝學習?其實並不簡單

接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遣唐使的活動特點:

第一點,日本政府會免除遣唐使成員三年的賦稅。遣唐使前往大海彼岸,需要乘坐船隻。這段路途十分兇險,畢竟那時候的航海技術及對惡劣天氣的應對措施沒有那麼完善,所以,還是有很多船隻到不了彼岸。鑑於路途的兇險,政府才格外體諒這些人。

也是因為這一點,遣唐使這個活動在日本國內很吃香。

古時,日本的生產力低下,就算是天皇的家庭,也養不起那麼多人。所以,在天皇的家庭中,只有太子(未來繼承人)可以留下,其他皇子都得到封地去自謀生計。此外,他們實行的分封制,並不是因為傳統,也是因為生產力低下的原因。

天皇家庭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尋常百姓了。

尋常百姓聽說可以免除三年賦稅,還不高興得爭先恐後去報名。

日本遣唐使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向唐朝學習?其實並不簡單

第二點,日本遣唐使在中原會受到朝廷的嚴密監視。

日本政府雖然宣稱他們是帶著和平友愛的學習心態前來,但是,唐朝政府並不這麼想。唐朝政府覺得,日本人主動前來肯定另有目的。

話說,在九世紀之時,日本遣唐使中有一位叫圓仁的僧人。他到過長安城,還出書記載過這個歷程,書籍的名字是《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這本書曾記載,在遣使團中有一位使節在長安城內購買東西,他還沒拿出錢,就被當街的衙役抓了去。

那麼,為什麼會如此迅速呢?

這說明使團周邊有很多監視的眼睛,使團的一舉一動都會稟報上去。

那麼,為什麼這些使團會受到如此嚴密的監視呢?

這大概跟日本遣唐使的本意有關。日本的譴唐使以小帝國使者自居,並且,跟其它國家都宣稱自己為“小中華”。但在唐朝統治者眼裡,日本頂多就是一個小藩國,可是,他們卻敢自稱為“小中華”。所以,在唐朝政府看來,他們就是狂妄自大。由此,唐朝政府處處提防他們,認為其訪問的目的不簡單。

日本遣唐使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只是為了向唐朝學習?其實並不簡單

然而,我們還是需要肯定日本遣唐使的作用。

正是他們的出現,才大大改善了日本政府和唐朝政府的關係,讓彼此之間能夠友好相處。在遣唐使中,有兩個人名氣很大,他們分別是吉備真備和阿倍仲麻呂。《續日本紀》中也提到了這兩個人:“我朝學生名字播撒唐國者,唯大臣和朝衡二人”,這裡的大臣指的是吉備真備,朝衡指的是阿倍仲麻呂。

日本遣唐使來到大唐,並不是什麼友好的訪問活動,至少在唐朝統治者眼裡是這樣。其實,日本遣唐使也有留在長安城的,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倍仲麻呂。這些留唐的日本人,都是仰慕大唐文化,希望能夠生活在這裡,持續享受這美妙的生活。

但是,需要提及的是,日本遣唐使雖然在中國學習了很多東西,可是,他們並沒有照搬,而是做到了“活學活用”。比如:唐朝的中央政治體制,日本人也學習了,但回去之後,就變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中央政治體制。之後,這種體制更是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

【《日本遣唐使研究述論》、《遣唐使與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續日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