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爺北伐

國姓爺北伐

鄭成功,名森,表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鄭成功原為中國南明政權的大將軍,因蒙南明紹宗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

鄭成功在其父鄭芝龍降清之後,就親自舉起了抗清大旗,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

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

當時的鄭成功還沒有他父親那麼有名,也沒有他長輩那麼有號召力。他依託金門,於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的舊部,多方募集才有了數千兵力。

隆武三年至四年,鄭成功圍繞福建泉州展開攻略,卻始終不能攻克。

永曆三年(1649年),鄭成功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後永曆帝冊封他為延平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

永曆四年(1650年),鄭成功採取施琅的獻策,用計圖取廈門,並親自接收了族叔鄭彩、鄭聯大部分的部隊,終於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地。

永曆八年(1654年),南明西寧王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繫,希望從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復興大業有望。可惜,鄭成功軍力不足,始終無法及時響應。

李定國本來對與鄭成功會師北伐,抱有很大期待,怎奈鄭成功始終無法前來會師。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雖克復肇慶,卻於廣州城外大敗而回。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

起兵後的十多年,鄭成功的根據地仍然只以廈門、金門等沿海島嶼為主。

但是,鄭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權,一方面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山五商,開闢貨源以和外國人貿易來累積資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及進口盔甲、銃炮、刀劍等武器來籌備軍力、軍備;又以內陸的商業據點為基,發展情報組織洪門。

國姓爺北伐

平心而論,放眼當時,南明弘光政權只堅持了八個多月,隆武政權僅僅堅持了一年多,在如此速敗的大趨勢下,任何意圖速勝之舉,只能是鏡中月水中花。

國姓爺畢竟是在扶桑長大的,日本戰國故事想必也聽了不少。日本諸侯動不動起兵上洛,直搗黃龍的事蹟經過渲染確實令人心動,可這要是放到中華大地的棋局上,似乎就不那麼靈光了。

福建,地處東南 “依山傍海”,九成陸地面積為山地丘陵地帶,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 和中國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內地客家地區是農業文明。整體看來,這是一個唱著“愛拼才會贏”闖海走天下的省份。如果中國進入大航海時代,閩人必為前驅先鋒!如果中國陷入南北內戰旋渦,閩人最多獨守自保。

經過多年的鬥爭,國姓爺也看到了,福建並非北伐的理想根據地,因而果斷髮揚自身優勢,拋棄路上一城一地的爭奪,從海路進攻南京!

國姓爺睿智!直接瞄準了戰略要地南京。

南京地位多麼重要在此不做介紹。反正,朱元璋當年就是以佔領南京為成功的轉折點。後來,洪秀全也是以佔領南京作為事業的頂點。再後來,孫中山也是以佔領南京作為與清廷對峙的基點。

佔領南京就控制了江浙富庶地區,明末雖百業凋敝,但天下財富盡在三吳。有了源源不斷的錢財才能圖謀後效,沒有經費啥也幹不成,這個是古今通理!

佔領了南京就等於佔領控制江淮的出發點,江淮歷來是中國重要產糧區,所謂的“太湖熟天下足”就在這一帶。有了足夠的糧食,才有了穩定的軍心民心,才有進一步發展的資本。

但是,朱元璋能在南京成功,那是因為元廷腐朽;孫中山能在南京成功,那是因為清廷腐朽;洪秀全在南京沒成功,除了自身原因外,清廷還沒徹底腐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而鄭成功此時進取南京,恰逢清廷如日東昇之時,大勢對於明朝實在不佳。然而,國姓爺依然鍥而不捨地進攻了兩次。

永曆十二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決定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

永曆十三年(1659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伐,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鎮江、瓜洲,接連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戰役、鎮江戰役的勝利,包圍南京。

國姓爺此時的心情大好,賦《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但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意外遭到清軍突襲,致使鄭軍大敗。

南京兵敗後,鄭成功試圖攻取崇明縣(上海崇明島),做為再次進攻長江的陣地,卻久攻不克,只好全軍退回廈門。

沒辦法了!國姓爺的家底是水師,那年頭還沒有海軍陸戰隊這個兵種,讓水手上岸打陸戰……不是吾輩不用心,實在是陸戰技能操練不及。

沒有號召力啊!國姓爺畢竟只是國姓,算不上本家,普通民眾看你的眼神也就是個上門姑爺的水準。

就算你是正兒八經的朱姓,南明弘光帝的影響也太惡劣,普通民眾對這種城頭亂插大王旗的現象已經厭煩了!

南京之戰可說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重要的一役,卻是先盛後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致命挫折。

國姓爺北伐

即便如此,鄭成功的水師依然是無敵的。

永曆十四年,鄭成功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軍將領達素所率水師四萬餘人,取得廈門戰役的勝利,聲威復振。

客觀上說,收復臺灣之前的鄭成功實在沒有啥可圈可點,還是屬於戰術上的巨人(海戰),戰略上的矮子。他始終處於自己的小圈子之內,困在福建沿海的幾座島嶼上,著眼於福泉漳等地的爭奪,對於南明永曆的行動不積極配合,錯失了在廣東與李定國會師的良機。卻在永曆政權覆滅前期,全力攻擊南京,你可以認為是乘虛,也可以認為是自私。

北伐南京失敗後,鄭成功所部元氣大傷,並且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軍的後勤給養,鄭成功決定前往臺灣。

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民族英雄之路就此開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