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生玉”的諸葛恪,榮於聰明,也死於聰明

“藍田生玉”的諸葛恪,榮於聰明,也死於聰明

蘆葦單衣篾鉤落,於何相求成子合。”這是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的託孤重臣諸葛恪死前,民間流傳的童謠。鉤落,是指皮帶的飾物;成子合,是石子崗的反語。據《資治通鑑》第七十六卷記載,公元253年,“以葦蓆裹恪屍,蔑束腰,投之石子岡”,諸葛恪被誅殺,用葦蓆裹屍,用竹篾捆腰,棄於石子崗。這個被孫權讚譽為“藍田生玉”、並被委以託孤輔政重任的諸葛恪,為何會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

“藍田生玉”的諸葛恪,榮於聰明,也死於聰明

一、少有盛名,才思敏捷堪比楊修

諸葛恪生於建安八年,即公元203年,是諸葛瑾的長子,諸葛亮的侄子。所謂虎父無犬子,也許是得益於諸葛家強大的基因,加上相對安穩的成長環境和良好的教育,諸葛恪自小便非常聰慧,才思敏捷,尤其是在孫權面前,極盡乖巧善對之能事,有三個事例可證。

一是談諸葛亮與諸葛瑾誰更優秀?諸葛亮大家都比較熟悉,三國時期享譽內外,對孫權而言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孫權就隨口問諸葛恪,你覺得你父親和叔父誰更優秀?諸葛恪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我父親諸葛恪更為優秀了。孫權就問他為什麼,他說,我父親知道應該輔佐誰,而諸葛亮卻不知道。一句話既順理成章地回答了孫權的提問,還不顯山露水地捧了孫權,逗得孫權哈哈大笑。

二是面對蜀國使臣當面謝馬。孫權主政多年,吳蜀兩國總體上是同盟關係,兩國來往頗為密切。有一次蜀國使臣來到東吳,席間孫權對蜀國使臣開了個玩笑,說諸葛恪喜歡騎馬,請諸葛丞相送他侄子一匹好馬。沒想到諸葛恪當著群臣和蜀國使臣的面,當即跪謝孫權,弄得孫權不知其然,這馬還沒到呢,我就是開個玩笑,諸葛恪謝從何來?諸葛恪在對答中,把蜀國說成是孫權設在外面的馬廄,孫權開口,好馬怎麼可能不送來呢?

三是為其父諸葛瑾添字得驢。諸葛瑾是個長臉,孫權又是個愛開玩笑的豁達之人,有一次就拿諸葛瑾的長相開涮,讓人牽了一頭驢來,在驢臉上掛了個標籤,寫上“諸葛子瑜”四個字,在場的人都樂壞了。諸葛瑾卻馬上下跪,要求增加兩個字。孫權也有雅興,賜筆墨,諸葛恪隨即添上“之驢”兩個字,在場的人更樂了,孫權索性就把那頭驢賞賜給了諸葛恪。

“藍田生玉”的諸葛恪,榮於聰明,也死於聰明

諸葛恪年少時這種隨機應變的故事還有很多,他的才思敏捷,可與曹操的主簿楊修相媲美。看過《三國演義》和《軍師聯盟》的人都知道楊修的兩個典故,一個是“一人一口酥”的故事,還有一個“雞肋”的故事。楊修的才智,連曹操也自嘆不如。

當然,大凡有這種超凡脫俗的才智,除了天資之外,也需要博學,諸葛恪絲毫沒有吃天資飯,而是飽讀詩書。他在任丹陽太守時,解決了一個怪現象,當時出去打獵,兩山之間現一小孩似的東西伸手拉人,諸葛恪也伸手把它拉開,那怪東西很快就死了。部下就覺得很奇怪,他說這個現象在《白澤圖》裡有記載,你們以為我神通廣大,只不過是你們沒看過這個記載罷了。

“藍田生玉”的諸葛恪,榮於聰明,也死於聰明

正是因為天資聰穎,才思敏捷,讓諸葛恪少負盛名,孫權稱讚他為“藍田生玉”,讚譽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此,公元221年,年僅18歲的諸葛恪,就被孫權選為當時的太子孫登的老師。孫登也稱讚他“英才卓越,超逾倫匹”。

二、急功近利,渴望早日博取功名

作為太子的老師,大好的前程等著他,只要他能靜待太子登基,他大展宏圖的機會多得是,但這個少負盛名的天才等不及,他對功名的狂熱,一直讓他的內心躁動不安。

公元234年,31歲的諸葛恪再也等不及了,他多次請求到丹陽去做官,因為那裡道路艱險,山民強悍,歷任官吏多次征討,都無法剿滅那些狡猾的山賊,諸葛恪向孫權保證,如果他去做丹陽太守:“三年可得甲士四萬”。諸葛瑾對此極力反對,因為當地山賊戰則一擁而上,敗則退隱山林,從來也無人能夠制服,諸葛瑾擔心他一味逞能,敗壞了諸葛家的民聲,甚至招來禍患,但諸葛恪一再強調他“

必捷”。孫權終於還是給了他這個表現的機會,命他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

“藍田生玉”的諸葛恪,榮於聰明,也死於聰明

諸葛恪上任以後,隨即頒佈新政令,要求各縣整肅部隊,嚴守疆界,據守險要,對歸順的山民一律設屯聚居。到豐收季節,官方出兵收割,不給山賊留下任何糧食。

這個辦法很快就見到了效果,山賊逐漸出山歸降,還下令稱,“山民去惡從化,皆當撫慰,徙出外縣,不得嫌疑,有所拘執!

”有個縣令拘捕了一個惡霸,要予以懲治,諸葛恪以違令為由將縣令斬殺。這一舉動在山賊中傳開,都相信諸葛恪的政令,於是扶老攜幼,紛紛出山投降。一年後,諸葛恪不但教化了山賊,也徵編出四萬大軍,超前完成他對孫權的承諾,獲封都鄉侯。

這一次歷練,成就了諸葛恪,讓他得以在軍政各方面施展他的才華,而不是躲在東宮當一個碌碌無為的太子太傅。事實上,孫登於公元241年早逝,他雖然無法預料到這一點,但卻讓他儘早從東宮抽身,轉變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否則,孫登死後,作為他的老師,諸葛恪還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公元241年和243年,諸葛恪攻打六安,劫掠當地百姓而歸,又準備攻打壽春,但這一次,他將面臨的是曹魏的司馬懿,如果不是孫權橫加阻攔,以諸葛恪的自負,想必他極度渴望與司馬懿一較高下。孫權是聰明人,他既然知道諸葛恪才思敏捷,也定能看出其急功近利的個性。

“藍田生玉”的諸葛恪,榮於聰明,也死於聰明

孫權曾經特意考察過諸葛恪,任命他為代理節度,讓他掌管部隊的糧草供應,這個崗位不是個能出業績的活兒,諸葛恪就很討厭,這種急功近利的性格特點暴露無遺。諸葛亮聽說後,還寫信給陸遜說,諸葛恪性格疏漏,讓他主管糧草供應,我實在是不安心。陸遜把這事兒報告給了孫權,孫權就對諸葛恪的品行為人感到懷疑。

所以,諸葛恪要冒險攻打壽春,孫權是萬萬不能任由他胡來,只好調移諸葛恪駐屯柴桑。在其後的246年,陸遜受東吳二宮之爭的牽連而自殺,面對無人可用的局面,孫權令諸葛恪接替了陸遜的大將軍職務,為了給年幼的太子孫亮找到合適的輔政大臣,以孫峻為代表的大臣,都推薦諸葛恪,孫權卻認為“恪剛很自用”,對他並不是很滿意,但當時的東吳朝廷內,除了他已經無合適人選了,無奈之下,諸葛恪二任太子太傅,只是這一次輔佐的,是很快就即位的太子孫亮,而這個太子太傅的含金量,是“有司諸事一統於恪,惟殺生大事,然後以聞”,除了生殺大權必須事後報告,一切事物都由諸葛恪決定。

252年,孫權病逝,年僅十歲的太子孫亮即位,諸葛恪順理成章地成為東吳權臣。

“藍田生玉”的諸葛恪,榮於聰明,也死於聰明

三、滿腔熱血,妄學諸葛北定中原

諸葛恪有才智,也有抱負,這種抱負,集中體現在他輔政後,廣施仁政與竭力北伐之上。

據《資治通鑑》記載:“恪乃命罷視聽,息校官,原逋責,除關稅,崇恩澤,眾莫不悅。恪每出入,百姓延頸思見其狀。

”諸葛恪從輔政開始,廣施恩澤於百姓,全國景象一片大好,甚至出現了老百姓都伸長脖子想一睹這個傳奇人物風采的局面。

而在軍事上,他也有他叔父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偉大夙願。輔政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重修東興大堤。這個東興大堤是孫權在世時,用來截留巢湖水外流的,只不過淮南戰敗,巢湖被用來停泊戰船,成為一個軍港,而東興大堤也就廢棄不修了。諸葛恪為了加強防備,下令重修東興大堤,東西直達兩座山,兩山上分築兩城,各留千人把守。

恰巧,當年曹魏以孫權新亡、孫亮年幼,出兵伐吳,胡遵、諸葛誕率七萬大軍攻打東興,諸葛恪率軍四萬馳援。魏軍搭浮橋渡水,陳兵於大堤之上,分兵攻打東西兩城。諸葛恪旗下將軍丁奉請命率三千輕兵突進,當時天降大雪,丁奉帶著士兵脫下鎧甲,赤身爬上堤堰,魏軍正在喝酒,見此情狀,不但不防,還當笑話看,結果丁奉上堤之後,擊鼓吶喊,吳軍後援也相繼趕到,魏軍大敗,繳獲數以千計,兵器堆積如山,可謂大捷。

東興大捷,讓本就剛愎自用的諸葛恪,更加得意忘形,覺得曹魏也不過如此,想要乘勝北伐,極欲建立前世未有之功勳。當時,群臣無不勸諫,為什麼?因為東吳弱小,將士疲憊,百姓並不富足,舉全國之力與強東吳十倍不止的曹魏,無疑是以卵擊石。諸葛恪為穩定軍心,激勵鬥志,寫了一篇長文,深情款款地說,“

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借用諸葛亮上《出師表》北伐之事,以明其北定中原成就大業之志。群臣雖然都認為他說的不對,但無人再敢有異議。諸葛恪只提諸葛亮北伐之志,卻不提諸葛亮的才智勝於他,而諸葛亮為北伐做了多少前期準備,北伐之時,蜀國已是倉庫殷實、百姓富足,而且諸葛亮還親自講武習軍,但諸葛恪只是空有一腔熱血,再加上東興大捷的志得意滿。

“藍田生玉”的諸葛恪,榮於聰明,也死於聰明

253年三月,諸葛恪不顧群臣反對,堅決發兵二十萬進犯曹魏,圍困新城。曹魏大將軍司馬師決定按兵不動,任由諸葛恪圍攻。新城守將張特,帶著三千人,堅守數月,死傷過半,但諸葛恪仍無所獲。眼看諸葛恪攻擊越來越猛,快要頂不住了,張特就說,按照魏國法律,為圍攻超過一百天救兵都沒來,即便投降也不會被治罪,要吳軍給他時間勸說全城投降,並把印綬扔出城作為信物。吳軍聽信了張特的話,停止了圍攻,結果張特連夜加固城牆,形成雙重防護,吳軍憤怒至極。

“藍田生玉”的諸葛恪,榮於聰明,也死於聰明

當時正值夏季,吳軍連月圍攻早已疲憊不堪,而且“飲水,洩下,流腫,病者太半,死傷塗地”,諸葛恪不體察軍中疾苦,反而認為他們謊報,導致無人敢說真話,他那急功近利的性格特點,使他在攻城數月不下的形勢下,變得更加焦躁與忿恨,部下有不順他意的,要麼被撤職剝奪兵權,要麼忍受不了刀口舔血的日子投降曹魏。司馬師覺得時機已成熟,發兵反攻,諸葛恪的北定中原美夢,還沒走出新城,就宣告失敗。

四、自恃聰明,勇赴鴻門反遭誅殺

如果說,不顧群臣反對,貿然發兵二十萬北伐,使諸葛恪失去了群臣的支持,那麼他在新城之敗後恃才傲物的表現,讓他徹底失去了軍心民心。

新城大敗,整個吳軍乃至吳國都被哀痛陰雲所籠罩,但作為主帥的諸葛恪卻“晏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就好像兵敗無傷大雅一樣,把國家的興衰榮辱與將士的生命看得輕如鴻毛,還有雅興在回軍之路上旅遊小住,朝廷屢下詔書,他才慢悠悠地回到京城,“

由是眾庶失望,怨興矣。

抵達東吳都城建業時,諸葛恪還命令士兵列隊,如大戰凱旋一般毫無廉恥地回家,還因為朝廷屢下詔書斥責中書令,對朝廷大臣大換血,並更換宮中侍衛,全部換成他的親兵。

於是,先前在孫權臨死前力薦諸葛恪的孫峻,意識到自己當初看錯了人,對東吳政權造成如此重大的影響,決心除掉諸葛恪,就說他想要發動政變,聯合幼主孫亮,策劃了一場鴻門宴。

諸葛恪赴宴前一晚,躁動不安,一夜無眠,諸葛恪對這場酒宴甚是懷疑。第二天,孫峻為了不引起諸葛恪的懷疑,一方面在諸葛恪入宮前,試探諸葛恪的態度,說如果你身體有恙,可以等以後再說。但諸葛恪還是堅持覲見,他的部下勸他說,今天宮內陳設與往常不同,恐怕是一場鴻門宴,但諸葛恪卻非常自傲地說:“兒輩何能為!正恐因酒食中人耳。

“藍田生玉”的諸葛恪,榮於聰明,也死於聰明

正因為他懷疑宮中之人想要害他,無非只能在酒裡下毒,酒宴上他滴酒不沾,所以孫峻另一方面,為使諸葛恪不起疑心,就說你有病在身,如果平常喝藥酒,可以派人送來。諸葛恪這才放心,喝自己人送來的酒。

酒過幾巡,孫亮回到內室,孫峻藉故上廁所,換上衣服,一出來就舉刀砍殺諸葛恪,沒等拔出劍,諸葛恪已人頭落地。孫峻立即穩住現場局面,隨後命人追殺準備出逃的諸葛家族。而諸葛恪的屍體,只被用葦蓆包裹,用竹篾一捆,就扔到了石子崗。

可憐一代權臣,竟以這種方式慘烈收場,死後還被曝屍荒野,怪不得鄧艾此前對司馬師說:“諸葛恪新秉國政,而內無其主,不念撫卹上下以立根基,競於外事,虛用其民,悉國之眾,頓于堅城,死者萬數,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日也。

結語

諸葛恪的致命弱點,就是太過於自恃聰明瞭。據《資治通鑑》記載,孫權召諸葛恪輔佐太子孫亮時,他的上司呂岱就告誡他說:“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

”可諸葛恪卻認為呂岱看不起他,認為他才能低劣,反倒讓別人覺得呂岱失言了。

對諸葛恪而言,可以說榮於聰明,也死於聰明。

因天資聰穎、才思敏捷,他得到群臣乃至孫權的推崇和喜愛,輔政之初,也頗有雄心壯志,施恩百姓,加緊戰備,立志北定中原,建立曠世偉業,也是深得民心。

只可惜,他太聰明,聰明到能夠審時度勢,與碌碌無為的東宮請命治理丹陽山賊,走上領兵打仗的道路;聰明到能夠辨析什麼崗位能出業績,挑肥揀瘦;聰明到一個東興大捷就得意忘了形,妄圖學諸葛亮上表北伐,而不辨敵我形勢,不顧群臣反對;更聰明到以為宮廷盡在掌控,無人敢傷他也傷不了他。

殊不知,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因為聰明,他有了自傲的資本,聽不進他人勸諫,不提防細微之處,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落得個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場,足以讓後世之人明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