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好這一點,孩子即使在鬧市的案板下學習,成績也會進步

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從小幫孩子養成了各種良好的習慣。

父母會及時表揚或督促孩子,讓孩子學會了揚長避短。

父母能給孩子做好榜樣,愛和孩子一起交流學習,共同成長。

以上是教育研究者在對幾十個高考狀元的家庭做完調查後,發現的共性。

難怪總有人感嘆: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付出和陪伴。

孩子成長時期的主角,除了他們自己,還有懂得陪伴的父母;

其實,優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陪”出來的。

01

近日,一組小女孩在案板下上網課的照片火了。照片中的女孩名叫柯恩雅,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

這一個月以來,她每天都俯身坐在父母放滷菜的案板下上課。小小年紀的她,總是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的桌子上,專注而又投入地聽課,彷彿自動隔絕了周圍環境對她的干擾。

柯恩雅的媽媽說,其實孩子從2月份開始就已經開始上網課了。之前他們沒有復工,就一直在家專心陪伴著孩子上課,給她輔導。

父母做好這一點,孩子即使在鬧市的案板下學習,成績也會進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是4月份他們復工之後,沒有時間在家照顧孩子學習,不得已就把孩子弄到市場裡面上課了。這裡的各種條件都相對較差,又嘈雜吵鬧,其實她們也有些不願意女兒來吃苦。

可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陪伴女兒,繼續督促她的學習,檢查她的作業和改錯,她們還是把女兒帶來了。

其實,為了讓女兒能夠更好地學習,他們之前還做了準備:

用更大的上網流量包提高了網速,以免影響聽課質量;為了孩子的視力考慮,她們找到了大屏的筆記本電腦,還配備了光源不同的兩個檯燈。

女孩也沒有辜負父母對她在教育上的投入和苦心陪伴,變得越來越好。

父母做好這一點,孩子即使在鬧市的案板下學習,成績也會進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很多孩子上網課學習都退步的情況下,她的進步很大。成績較之前有了提高,書寫和背誦能力,也比以前有了大的突破。

在不上課的時候,她除了在市場裡玩耍外,也會和父母一起看攤送貨,變得越來越樂觀和自信。

英國心理學家曾發起過一項針對中年人的調查,其結果表明,童年時期得到充分陪伴的人IQ指數更高,社交能力更強。

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在《喚醒孩子的才華》一書中寫道:兩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有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在父母陪伴下的孩子,會有滿滿的安全感和成長動力,能夠更好更專注地做好手裡的事情,提高學習的效率。

陪伴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的陪伴就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02

在貼吧裡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時候,我和弟弟是留守兒童,爸媽為了生活,常年都在外打工。

沒有多少文化的他們,幹著最累最苦的活,工資收入卻不多。每到年節放假,他們都不怎麼回家,節儉的他們想省下路費,給我們改善生活。

可是他們不知道,幼年的我們其實更想要的是他們的陪伴……

沒有爸媽“撐腰”的我們,總被村裡大孩子欺負,甚至還被一些大人嚇唬 “你爸媽不要你們啦,你看多久他們都沒有啦…”

年幼的我們雖然也隱約知道爸媽不是不愛我們,可還是忍不住暗暗擔心,“要是他們真不要我們啦,該怎麼辦呀”?

父母做好這一點,孩子即使在鬧市的案板下學習,成績也會進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害怕被欺壓,擔心被遺棄的我們,根本沒有心思好好學習,一不小心,成績就開始下降了。

後來,為了我和弟弟不再被欺負,我投到一個“大哥”門下,整天跟著他東竄西跑,拉幫結派。

我的成績變得越來越差,對學習也越來越沒興趣,勉強升入初中後不久,就輟學了。

當父母拿著積攢的錢逼著我再回學校時,我從家裡逃了出去。

現在反思我的“墮落”,除了自身的原因外,缺少父母的陪伴也是很大的一個因素。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很多青少年的離家出走,暴力犯罪和自殺事件,都與孩子在童年時期缺乏父母陪伴,缺少親情呵護有關。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渴望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在每個孩子的心裡,父母都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父母對孩子的關注、支持和陪伴,是孩子一直渴望的,也是他們健康成長的催化劑。

只有在父母陪伴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會足夠的大膽和自信,面對生活也能更加從容和淡定。在遇到挫折和彷徨時,他們能夠更加理性的做出判斷,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

03

朋友圈流行一句話:“寶貝,我抱起磚頭就沒法抱你,放下磚頭就沒法養你。”

生活中的的確確有太多無奈,可是我們還是要儘量珍惜那些還能夠陪伴孩子的時光。一旦錯過孩子的幼年時期,父母與孩子之間就很難建立起親密關係,他們將永遠錯過這樣的機會。

前幾天,姨媽打電話向我哭訴,表妹未經她們夫妻的同意,簽約了一個離家很遠的工作。

當我問表妹為什麼做決定之前不和父母商量時,表妹說:“我很小的時候,他們就讓我自己做決定了,現在我大了,她們為什麼還要搶著來給建議?”

其實,姨媽夫妻是希望表妹離她們近一點,將來她們才可以照顧她、彌補她。

表妹小時候,姨媽夫妻被調到新疆工作,她們把表妹留在了老家,讓她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她們雖不時地給她寫信和電話,想要參與她的成長,可奈不過山高水遠,表妹的一切還是隻能靠自己。

從小的疏遠和獨立,讓表妹和姨媽夫妻間始終無法親密起來。他們住在一起時,除了簡單的日常問候之外,也幾乎無話。

父母做好這一點,孩子即使在鬧市的案板下學習,成績也會進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姨媽夫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在表妹高中與她團圓時,卻再也沒有培養出如小時候那般的親密感情。

英國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說:“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當他們終於有一天想要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時光匆匆,一旦錯過陪伴孩子的時間,或者無法跟孩子建立心理上的鏈接,父母與子女間就不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或有效性的溝通。

勉強維持的親子關係,彌補不了親子之間的疏遠和隔閡,只會讓親子間的關係更加割裂,溝通不暢加劇。

疏遠的親子關係,將成為親子間一生都無法跨越的鴻溝,讓他們錯失很多的人生樂趣。

04

爸爸,爸爸,請你放下手機,

你有多久沒陪我做遊戲。

曬一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

現在成了奢望成了回憶。

媽媽,媽媽,請你放下手機,

你有多久沒關心過我的學習。

多久沒有聽過你體貼的話語。

多久沒有講故事給我聽

……

這首孩子們傳唱的兒歌,道出了無數孩子想要父母專心陪伴他們的心聲。

有調查數據顯示,有近70%的父母在陪孩子時都會玩手機,孩子與父母接觸的時間遠不及手機。

儘管有98.4%以上的父母都認同“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這一觀點,但是很多父母卻並沒有做到真正的陪伴,大多數父母一直在用“假性陪伴”與孩子相處。

比如,有些父母陪著孩子一起吃飯時,會一邊和他們聊學習,一邊關注手機;

有些父母帶孩子出門玩,只任由孩子在一邊打鬧,自己卻在另一邊刷手機;

週末在家,有些父母只會做自己的事情,卻安置孩子在另一邊看電視、玩手機……

這種表面上呆在一起,事實上卻各玩各的,缺乏心靈溝通的陪伴不僅會妨礙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還會造成親子間的距離。讓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意,甚至懷疑父母是否真心愛他們。

父母做好這一點,孩子即使在鬧市的案板下學習,成績也會進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不僅應該是身體上的陪伴,也更該有精神上的陪伴。

所以請家長們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心裡話,慢下腳步來陪陪孩子聊聊成長和未來。在孩子的成長中,沒有什麼比你們的陪伴更重要。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不僅僅適用於愛人之間,更適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

陪伴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的陪伴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