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美食故事

《常州美食故事》

裕豐後人

開欄的話:

美食文化是餐飲中的人文組成,人們可以從美食的一些來歷、典故、軼事和傳說中,領略風土人情、民俗民風和中國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江蘇常州亦是美食之鄉,其烹調史幾乎與地方的發展史一樣悠久,至少也有3000餘年。在漫長的歲月中,美食佳餚與人相伴,幾乎每款菜都有自己的來歷或者與之相關的故事傳說。這些來歷和軼聞趣事,經過幾代人的傳承,便成了典故。


  為讓大家進一步瞭解蘇南城市的美食文化,筆者收集、整理了部分常州的美食故事,自本期起開設《常州美食故事》專欄,逐一刊登,以饗讀者。

常州美食故事之一

寒食紀念介子推

常州美食故事

青團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又叫艾團,是一種用青艾汁與糯米粉一起調和做成的綠色糕團。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裡這樣記載青團“搗青

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從色彩到口感都有著春天的氣味。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


然而,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

晉文公就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即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以此寓意決心實現介子推之期望。


清明時節,正當艾草鮮嫩。人們便摘取艾草的嫩莖和葉片榨汁,揉入糯米粉中,做成艾汁青糰子,作為紀念賢臣介子推和祭祀祖先的點心,一直流傳至今。


附:青團的做法

用料:

糯米,肉、筍、蝦米、豆腐乾、豆沙、艾草或馬蘭頭

 製作:

1. 艾葉採用清明前的新鮮的尖端洗淨,這個時候是最嫩的,顏色也非常翠綠。

2. 將艾葉放入大鍋,開水焯熟,撈起,放涼後切碎,揉成團,備用。

3. 在艾葉團中加入適量糯米粉,加溫開水,揉到不黏手時停止加水,反覆揉搓,使艾草和糯米粉分佈均勻,成鮮綠色麵糰。

4. 做成呈碧綠色的面胚,摘成每個大約重75克的麵糰,搓成長條,逐個按扁。

5. 鹹菜、筍絲、肉絲切碎,快火翻炒。作為餡料,備用。

6. 搓圓劑子,在中間用大拇指按出一個坑,填入餡料,封口,做成窩窩頭狀。包入餡料,捏攏收口,搓成圓球,即成青團生坯。

7. 籠內鋪上溼布,放入青團生坯,上鍋蒸約15分鐘至熟,再在青團上塗些芝麻油即成。

"ch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