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節目走馬觀花,豆瓣平均4.8,是觀眾對節目最大的容忍

選秀節目走馬觀花,豆瓣平均4.8,是觀眾對節目最大的容忍

從《青春有你2》開播以來,觀眾吃到了各種各樣的瓜,吳亦凡緋聞女友參賽,硬生生把“rapper”變成“reader”。


“網紅鼻祖林小宅”參賽被吐槽圈錢,還有把自己照片“p”成“小松菜奈”說是自己本人的練習生段小薇等等。


隨著節目的播出這些話題就源源不斷,無論你打開微博還是瀏覽各種網頁,觀眾想忽略都很難。


那我們今天就從熱播的《青春有你2》去聊聊關於近些年“常青”的“選秀之路”。


選秀節目走馬觀花,豆瓣平均4.8,是觀眾對節目最大的容忍


很多讀者已經看到過無數個關於對選秀類綜藝節目吐槽的推送。即使不是影評人也能看到如今選秀節目的“病態現狀”節目流水化,打煽情牌,參加節目的人沒實力等等這些幾乎是所有人都能看出來的問題。


那我們今天就拋開這些大家談爛了的話題,來說說為什麼各類綜藝選秀均分五分不到,還能一季一季的做下去,甚至有一種“全民參與感”的假象。收視率在各類綜藝節目中也拔得頭籌。


導師比選手更有流量?


選秀節目走馬觀花,豆瓣平均4.8,是觀眾對節目最大的容忍


愛奇藝《青春有你2》在還沒開播前就早早官宣導師陣容,騰訊視頻《創造營2020》也是在導師官宣方面卯足了勁。甚至還玩起了“畫圖猜導師”的遊戲,微博上一度掀起了熱議。可以看出來現在只要是選秀都懂得在導師方面下功夫。


導師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話題度。例如《青春有你2》大膽的選用了也是由“選秀”出來的蔡徐坤,本身自帶流量,甚至一段時間以“黑紅”的狀態爆火;更令觀眾驚訝的是節目組甚至請到了有著“人間芭比”之稱的Lisa;光Lisa的存在就能讓《青春有你2》這檔節目熱度蹭蹭蹭的往上漲。


除此之外,有著“說唱詩人”美稱的jonyj自帶萌點,還有曾經的女團天團“S.H.E”的Ella更是有梗。所以其實一檔節目一開始靠的其實是嘉賓來賺取流量。


選秀節目走馬觀花,豆瓣平均4.8,是觀眾對節目最大的容忍


當然不止是《青春有你2》,即將播出的選秀節目《創造營2020》導師更是選擇了像黃子韜、鹿晗這樣的在國內算得上“頂級流量”的偶像。


無論是蔡徐坤,還是鹿晗或者是Lisa,他們無一例外都來自組合,他們懂得一個組合出道的靠的是什麼。在這點上節目的

初衷其實是好的,他們預想國內也能夠出現駕馭一線的男團女團。


在這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之前《明日之子》熱播的第一季,導師選擇了同樣由“音樂選秀節目”出來的華晨宇。還有音樂創作人薛之謙,然後還有演員楊冪,雖然在音樂方面可能沒有太大的建樹,但是在娛樂圈卻是流量的代表。


選秀節目走馬觀花,豆瓣平均4.8,是觀眾對節目最大的容忍


導師自帶話題。這點各檔選秀節目簡直“如出一轍”


選秀節目由“巔峰”走向“衰敗”?


選秀節目走馬觀花,豆瓣平均4.8,是觀眾對節目最大的容忍


但是大家現在對待流量的謾罵聲多於讚美,提到偶像大家也是鄙夷多於欣賞。但實際上我們不妨認真地去思考一下一個問題,在零幾年的時候為什麼大家那麼熱衷看選秀節目。


那時候他們爆火靠的是什麼,節目形式創新?後期製作好?還是熱搜買的多?


統統不是,我給大家舉個節目做例子:2012年《中國好聲音》這檔節目橫空出世,當時到處拉贊助拉廣告,沒有人願意去投資,誰都不敢冒險的為一檔選秀節目投資,怕沒有受眾。


然後加多寶涼茶就用最少的錢拿到了最大的贊助商。這檔節目的原創也不是中國,模式引進自《The Voice Of Holland》(荷蘭之聲)。


選秀節目走馬觀花,豆瓣平均4.8,是觀眾對節目最大的容忍


這檔在荷蘭沒有激起多大水花的節目卻意外的在中國大火了起來。到現在豆瓣評分依舊保持在7.8分,吊打一溜評分不到五分的其他選秀節目


關於選秀類型的節目是

“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這點倒是值得來討論討論。


我們看看《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的導師陣容,那英、庾澄慶、楊坤、劉歡。這四個人無論哪個在歌壇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實力這點沒有觀眾去懷疑。


所以節目需要靠嘉賓的爭議來獲得流量嗎?NO!節目組連贊助都拉不來,能花大量的價錢去買熱搜嗎?很顯然答案也是“NO”!


我們再對比現在的選秀節目,最大最火的視頻平臺,大量的後期大神,一大堆搶著給節目組投資的商家。他們趕上了流量鼎盛的時代,卻忽略了口碑的樹立。


選秀節目走馬觀花,豆瓣平均4.8,是觀眾對節目最大的容忍


很多豆瓣短評說關於為什麼《中國好聲音》第一季那麼爆火,是因為他們背對選手盲選的這種方式真的在這麼一個看臉的時代讓觀眾感受到節目的真誠。


他們是真的在選擇天籟之音,不是選手的“爆點”,當然我們不可否認這檔綜藝實際上還有很多不足,例如選手哭哭啼啼,浮誇風演繹登臺感言。


這些直到現在還是選秀節目的通病,借用卡姆在脫口秀裡面的一段話:她哭了,你看,她哭了誒。所以你沒哭你就被淘汰吧,真真實實的把觀眾的智商碾壓在地上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播出的那個夏天是為選秀節目得到眾多讚譽的夏天,我們記得那個夏天的男孩梁博,記得那個個性的女孩吳莫愁,記得那些好聽的歌,那些可愛的人。


選秀節目走馬觀花,豆瓣平均4.8,是觀眾對節目最大的容忍


可是後來呢,我們只記得節目還在播,但是初心卻沒了。


選秀節目如何質量流量雙收?


其實在我看來,現在的選秀也並不是一無是處,有人看有人議論,說明大家在關注;有人批評有人吐槽說明大家審美在線。


但不得不說,靠“花式熱搜”來賺取流量這樣的方式永遠走不遠。觀眾最想看到的不是選秀節目外“亂七八糟”的“爆點”,也不是各類令人眼花繚亂的花邊新聞,更不是節目組具有導向性的“神剪輯”。


選秀節目走馬觀花,豆瓣平均4.8,是觀眾對節目最大的容忍


認真努力的人值得被看到,這些選秀的男孩女孩也不過是二十左右的年紀,他們把青春獻給了唱歌和跳舞。所以應該把鏡頭聚集到那些該被看到的人身上。


流水線的“造星團”,節目播出時激起千層浪花,節目一播完說好的團體組合最後還是各走各的陽關道。


選秀節目走馬觀花,豆瓣平均4.8,是觀眾對節目最大的容忍


在這點上的確我國還有很多需要像國外學習的地方,真正的讓那些選秀出來贏得名次的人被大家記住。而不是這檔節目結束熱度沒了,我們就開始下一個節目的定檔。然後再以流水化的模式去“生產下一批”。


從《偶像練習生》到《青春有你》再到一系列選秀節目的出現,其實引發人們思考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節目如何精簡化,如何有效且高質量的向國際“輸出偶像”。


不要再打著“全民參與”的幌子最後以少部分人的“圈地自萌”來收尾。節目的初心是讓我們看到優秀的偶像群體,不要走得太遠就忘了來時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