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代在農村晚上能偶爾能看到“鬼火”,現代卻沒啦,為啥?

嚴格意義來說“鬼火”並不是火,而是一種磷光,是屍體腐化以後,骨頭當中的磷元素跟空氣接觸產生的一種發光現象,而古代這種磷光情況大多發生在墳地,結合民間鬼怪傳說就有了“鬼火”這種說法。

不過,要說為什麼當今鬼火卻非常少見,而過去卻經常見到呢?其實“鬼火”由盛到無,都是跟著我國喪葬文明以及社會科技的腳步在變化。

七八十代在農村晚上能偶爾能看到“鬼火”,現代卻沒啦,為啥?

過去我國喪葬形式很單一,除了少數民族地區有天葬跟水葬以外,絕大多數漢族都會選用土葬對先人進行安葬,一來受儒家思想“入土為安”,二來過去對“孝”字看的很重,家中先人去世認為是自己不孝,希望在葬禮上大量的花費來表“孝心”,而一口上好的棺材更是孝的體現。

七八十代在農村晚上能偶爾能看到“鬼火”,現代卻沒啦,為啥?

過去很多為了埋葬先人,而不惜金錢的行為更是被人傳頌,而古代很多“賣身葬父”的行為就是以此為背景,不過現代人看來多以荒謬為主。

而過去這種木棺土葬的形式有兩個特性,一是古代手工工藝密閉性較差,雨水容易從縫隙沁入,二來木材本身的纖維比較粗大,土壤當中的水分很容易通過滲透,滲入棺木,而隨著水分進來的還有很多真菌,這些真菌會加速屍體的腐爛,導致屍體當中磷元素溢出,從而出現“鬼火”。

七八十代在農村晚上能偶爾能看到“鬼火”,現代卻沒啦,為啥?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墳地都會產生鬼火,富裕人家的墓地對比窮人家的墓地“鬼火”的情況就要少很多,因為富裕人家選擇墓地大多會選一個風水寶地,最差的也會選擇高處,不易積水自然減少了沁水的情況,二來富裕家庭選擇棺木的材料大多比較上成,密度較高,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也可以多堅持一段時間,不信看秦公一號大墓,總陪葬人數近200人可在挖掘以前沒有絲毫“鬼火”的情況發生,就是這兩點做的足夠好。

七八十代在農村晚上能偶爾能看到“鬼火”,現代卻沒啦,為啥?

而我國自1956年開始就有了火葬的提議,直到1985年《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中開始對個別地區實施火葬規定,而火葬可以將屍體的所有有機物分解,減少了“鬼火”的觸發率,加上當前土葬大多選用雙層棺木,及一層木製棺木,一層水泥棺木,並且工藝的提升讓棺木的密閉性有了質的提高,基本上從根源上斷了“鬼火”的可能。

七八十代在農村晚上能偶爾能看到“鬼火”,現代卻沒啦,為啥?

不過要說起為什麼七八十年代鬼火比較多見這個情況,其實跟磷化物的釋放週期有關,屍體在棺木中腐化時間在一到兩年之間,而腐化所產生的磷化物的釋放週期,受地質影響釋放比較緩慢,長的可能維持二三十年,而七八十年代雖說已經開始推行火葬,可這個時間段正是前十幾年入土棺木的磷化物釋放活躍期,而到了今天這些磷化物基本上已將消耗殆盡,沒有後續補充,自然很少能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