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曾救過曹操的陳宮這個人?

小帆帆666


根據題目的意思來看,應該指的是三國演義中的陳宮,畢竟真實歷史中陳宮並沒有義釋曹操這一情節。那麼,我們就結合《三國演義》的相關描述,來分析一下陳宮其人。

一、忠於漢室,有拯救社稷的一片赤誠之心

陳宮出場,是在曹操行刺董卓不成,被董卓畫影圖形追捕時,在譙縣被陳宮捕獲,這是陳宮第一次出場。面對曹操的大義凜然,陳宮被說動了,毅然放了曹操,被願意跟隨曹操左右,共扶漢室。當時曹操怎麼說的呢?曹操說回到家鄉,將招募義兵,號令天下諸侯共同討伐董卓,這個時候曹操說的大義凜然,也是情真意切的。陳宮為了天下蒼生放了曹操,並願意追隨,說明陳宮也是有一片赤誠之心的。

二、為人正直,不喜詭詐奸險

跟隨曹操逃亡過程中,夜宿呂伯奢家,誤殺了呂伯奢一家,繼續逃亡過程中,撞見打酒返回的呂伯奢,曹操為了避免呂伯奢告密,二話不說,也把呂伯奢殺掉了。第一次誤殺呂伯奢全家,陳宮已經認為曹操是一個極度多疑的人。第二次明知是誤會,還是殺死呂伯奢,陳宮無法原諒曹操,認為此人極為不仁不義,曹操還為此辯解,“寧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的詭詐奸險可見一斑。陳宮在曹操熟睡的夜晚棄之而去,說明陳宮是一個正直之人,眼裡揉不得沙子,看不得世間不平事。

那麼,這裡有一點疑惑的地方,呂布三姓家奴,名聲極臭,陳宮又為何投奔呢?用陳宮自己的話來說,呂布直來直去,沒有曹操那般詭詐奸險,甚至還有點可愛。曹操聽到這樣的話,應該是百感交集吧,似乎在陳宮眼裡,他還比不過一個呂布。

三、足智多謀,但為人不夠權變

曹操自提大軍,來打呂布,更有劉備為側應,陳登父子為內應,呂布幾乎沒有勝利的可能,但是在這個情況之下,陳宮還是出了不少好主意的。在呂布被困下邳時,陳宮建議呂布屯兵於城外,形成掎角之勢,等到曹操糧盡,可以一鼓擊之;一計不成,再建議呂布斷了曹操大軍糧道,曹軍必撤。這兩個計謀是得到曹操高度認可的,如果呂布依計行事,曹操真有兵敗的可能,或者也不會那麼輕易得手。奈何呂布剛愎自用,又聽信婦人之見,一再貽誤戰機。在這個情況下,陳宮已經意識到呂布集團處境的危險,但仍然沒有早思脫身之計,依然效忠於呂布,直到走向覆滅,實在是太可惜。

四、威武不屈,有氣節,相比之下,呂布就相形見絀了

呂布與陳宮一同被俘,陳宮大聲“今日有死而已”,並不畏懼一死。相較於呂布“縛太急,乞緩之”,可憐巴巴請求劉備為之求情,威風凜凜的“人中呂布”,臨死之際,還比不過一個文人陳宮,更是顯得陳宮威武不屈、性格剛烈。

小結

陳宮是那個時代一部分忠於漢室人的代表,正直有氣節有智謀,奈何投錯門庭,雖有大志卻不得伸,可悲可嘆。


山河明月



救過曹操的陳宮,僅僅是三國演義虛構的人物形象,為了醜化曹操,羅貫中移花接木搞出了《捉放曹》的橋段。


史實並非如此,但陳宮的確為曹操的霸業出過力。但陳宮很快還是背叛了曹操,幾乎讓曹操陷入絕境。


縱觀陳宮一生的作為,他絕不是鋤奸安民、匡扶社稷的英雄,活脫脫就是一個出爾發爾、反覆無常的小人,恐怕比呂布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捉放曹》的歷史真相



據《魏書·武帝紀》記載:


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


中平六年(189年),曹操逃離京師去陳留,經過中牟縣時,被一亭長懷疑緝拿,就送到了縣裡,縣中有人認出了他,就替他私下求情,因而被釋放得以解脫。


這裡既沒有提到這個亭長是誰,也沒有提到縣令是誰,也沒有提到是誰替曹操說得情。



但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時,就移花接木、張冠李戴,把這個縣令認作了陳宮。



演義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根據演義的說法,陳宮看到曹操是個人物,縣令也不幹了,就跟隨曹操一起溜了。

路過曹操父親的故人呂伯奢莊時,由於曹操殺死了呂伯奢一家,陳宮就覺得曹操這夥計不靠譜,就悄悄地溜了。


之後,老羅也沒有詳細介紹陳宮的去處。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直到十一回,陳宮才露面:


布因棄張楊去投張邈。恰好張邈弟張超引陳宮來見張邈。


曹操征討徐州陶謙,張邈、張超等人慾迎接呂布進入兗州,反叛曹操。此時,羅貫中安排陳宮再次出現,是由張邈之弟張超引見,來見張邈,一起策劃反叛曹操之事。


這是演義的說法,但史料記載卻並非如此。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陳宮在此期間出仕。這裡沒有介紹是不是曹操提拔陳宮出仕為官,但是陳宮的為官經歷,沒有記載其曾經做過中牟縣令。


之後,陳宮通過外交運作,聯絡濟北相鮑信等人,讓曹操得到了兗州牧的職位。


據《魏晉世語》記載:


岱既死,陳宮謂太祖曰:"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明府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也。"


青州黃巾軍進攻兗州,兗州刺史劉岱沒有采納濟北相鮑信的建議積極防禦,而是主動出擊,結果被黃巾軍殺死。


陳宮就對曹操說:“現在兗州無主,朝廷的詔命斷絕,我請求到州中去遊說,為您謀求州牧一職,藉以收服天下,作為成就霸業的資本。”


陳宮到了兗州,遊說別駕、治中等一幫州吏,說:“現在天下分裂而本州無主,東郡太守曹公是命世之才,如果把他迎接為州牧,必定能夠安定州境,讓百姓平安。”


鮑信等人也認為如此。


於是,鮑信與州吏萬潛等到東郡迎接曹操領兗州牧。從東郡太守到兗州牧,對於曹操的霸業來說是一大提升。


應該說,陳宮為曹操的霸業還是做出了貢獻,而且當時是極力推崇曹操的。



陳宮背叛曹操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再次征伐徐州陶謙,所過之處雞犬不留。


普遍的說法是,東郡守備陳宮因為曹操殺戮過重,十分不滿,於是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廣陵太守張超、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同謀叛亂,迎接呂布為兗州牧。


兗州郡縣紛紛倒戈,背叛曹操,歸附呂布。僅有鄄城和範、東阿二縣還在曹操手中。由於斷糧,曹操幾乎要把妻子兒女全部遷往鄴城為質,投靠袁紹。


謀士程昱極力勸諫,曹操才取消了這個打算。


總之,以陳宮為主謀的叛亂,幾乎全部葬送了曹操經過千辛萬苦打拼得來的基業。




對於這個橋段,豹眼詳細說明一下。


第一,初平四年(193年)秋天,曹操的父親曹嵩來曹操處的路上,被徐州牧陶謙派兵殺害。


據《魏晉世語》記載:


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嵩家以為劭迎,不設備。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嵩懼,穿後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於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


曹操父親曹嵩攜帶家眷來兗州依靠曹操,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派遣兵力護送。還沒等應劭的兵到達,陶謙秘密派遣數千騎兵截殺了曹嵩。


曹嵩以為是應劭派來迎接的人,也就沒有防備。陶謙的兵到後,先是斬殺了曹操的弟弟曹德。曹嵩懼怕,就想穿過後牆逃跑。先把他的妾送出去,但因為其妾太肥胖,一時急切之下出不來。曹嵩就躲到了廁所裡,最後一起被殺,滿門遇害。


因為這事,應劭也不敢再在曹操手下做事了,就投靠了袁紹。等到曹操平定了冀州時,應劭已經死去,曹操也沒法再追究其責任。



但韋曜的《吳書》卻有不同的記載:


太祖迎嵩,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於陶謙,故伐之。


因為曹嵩曾經做過太尉,這可是肥缺,聚斂了大量的財富。曹操迎接曹嵩時,曹嵩攜帶的財物就裝滿了一百多輛車。

陶謙派遣都尉張闓帶領騎兵二百護送。張闓在泰山郡華縣、費縣之間,因財起意,殺死了曹嵩,洗劫了他的財物,然後逃亡淮南。


於是,曹操遷罪於陶謙,起兵討伐。


這事具體的情節存在爭議,但從陶謙的為人來看,是個貪婪之人,這是有大量史料記載的,這裡就不展開細說了。

諸侯爭霸,需要財力支撐,對於如此大量的財物,很難以做到淡定。


不管咋樣,畢竟曹操的老父親是被陶謙的人殺死的。曹操是性情之人,豈能咽得下這口氣。更何況在漢末是以忠孝治理天下,不報殺父之仇,曹操如何信服天下?


曹操為此殺戮過重,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孫盛對此評價道:


夫伐罪弔民,古之令軌;罪謙之由,而殘其屬部,過矣。


曹操替父報仇這是自古以來的套路,討伐陶謙就行了,但殘酷地殺害陶謙的部屬,禍及百姓,也就有些過了。

孫盛的評價是中肯的,陳宮以此為藉口反叛曹操,是個理由,但絕非唯一的原因。




第二,陳宮以曹操殺害邊讓為由,背叛曹操。


邊讓(?--193年?),字文禮,東漢末年名士,兗州陳留郡浚儀縣人。


邊讓是當時的名士,也喜好發表一些奇談怪論,在地方上有些名氣。

曹操入主兗州,邊讓對其很不感冒,說了一些閹黨宦官之後之類的話。曹操大怒,就授意屬下把邊讓等人殺死了。


這在正史《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等是有記載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但一些史學家認為,陳宮與邊讓等人是好基友,為此背叛了曹操。

不過,也有許多史家認為於此沒有關係。



第三,陳宮不是忠義之人,背叛曹操純粹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羅貫中先生為了褒劉貶曹,塑造陳宮是一個正面的形象,但這與史實嚴重不符。

在另一個問題中,這一點豹眼做過詳細說明,這裡也不囉嗦了,僅僅簡單說一下觀點。


陳宮與曹操的過節,很難說的清楚。因為把曹操看作是梟雄奸賊的話,反叛曹操就是正面的英雄形象。


但陳宮反叛曹操卻追隨了呂布,呂布又是一個啥貨色呢?殺丁原投靠董卓,又殺董卓投靠王允,被曹操擊敗投靠劉備,又霸佔了劉備的徐州。


這樣反覆無常的人,陳宮去投靠他,除了利益,沒有別的解釋。


更有意思的是,呂布部下郝萌叛亂,抖露出來陳宮也是同盟這個驚天秘案。

而且,郝萌叛亂是要投靠袁術。袁術已經稱帝,是漢朝廷的叛逆者,陳宮居然參與到了這一叛亂中。


這足以說明陳宮就是見利忘義的小人,別無分店。


豹眼多次說過,羅貫中弄巧成拙,其中陳宮這個橋段就是典型的一列。


要打擊曹操,你是用說得過去的史料來說事哦。弄一個陳宮出來,反倒是讓人感覺曹操很英雄,而陳宮就是純粹的小人。



第四,曹操勸說陳宮投降。


陳宮與呂布一起被曹操俘獲後,曹操希望陳宮能夠投降。

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愛惜他的才能,二是利用陳宮一事,顯示自己胸襟寬廣,不計前嫌的氣度。


但陳宮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估計將來曹操不會給他好果子吃,也就選擇了拒不投降。


在豹眼看來,陳宮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但做人實在是不足稱道。


不過,陳宮最後以死給自己留下了一點顏面,也算是有些氣節的。至少說明陳宮還沒有完全成為一個不要臉的人,這是值得肯定的。



豹眼看歷史


三國時期,陳宮曾救過落難的曹操,並棄官追隨,後來,陳宮又離開曹操成為呂布的謀士對抗曹操,最後,陳宮兵敗被曹操所殺。陳宮如此反覆無常,註定自己會有悲慘的結局。

為何陳宮會如此反覆無常呢?因為陳宮思想過於理想主義、善於陰謀和不擇而棲。

下面聊一下個人看法。

一.理想主義

陳宮原來是一個縣令,偶然間捕獲被朝庭通緝的曹操。但是,理想主義的陳宮仰慕曹操的名氣及行為,在並不瞭解曹操的情況下,就決定放走曹操,並棄官追隨。

隨後,在逃跑過程中,曹操因疑心太重殺了呂伯奢全家,於是陳宮認為曹操不是之前所聽到的英雄,不是自己理想的明主,決定離開曹操。

二.善於陰謀

當曹操借報父仇起兵攻打徐州時,陳宮聯合陳留太守張邈等人一起在曹操後方兗州進行叛亂,並投靠呂布,一起對抗曹操。

據說呂布部將郝萌受人蠱惑進行叛亂,後高順成功平叛,意外的是郝萌的部下曹性供出陳宮也參與叛亂,雖然呂布不再追究陳宮,但是從陳宮臉紅的表情,可以肯定他也有參與叛亂的陰謀。

三.不擇而棲

良禽擇木而棲,陳宮卻反其道而行之,不擇而棲,做了呂布的首席謀士。眾所周知,呂布有勇無謀,多次背主棄義,沒有人願意追隨,但唯獨陳宮卻全力幫助呂布。難怪後人感嘆“獨恨公臺不擇棲”。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喜歡本文的朋友,幫忙點個贊,或關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