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眾傳媒到底是“落難公子”,還是“破產的暴發戶”?

很少有股票像分眾這樣分歧巨大的。

分眾當前遇到了行業低谷期,這個是公認的,但它究竟有沒有到反轉期?

符合“困境反轉”的股票在圖形上比較容易辨認:公司遭遇了業績滑坡後,股價經過一年以上時間的下跌,跌幅超過50%以上。但這個話千萬不能反過來說,因為符合這個形態特徵的90%都不是困境反轉,必須要區分三種典型的“低價陷阱”:

第一,與週期性行業的普通公司區分開來

大部分公司質地都不夠優秀,之所以能上市,是因為所在的行業起飛了,同理,之所以遇到困境,也是行業跌入了谷底週期。

而“困境反轉”類公司之前業績長期優秀,是因為自身的管理經營能力突出或有堅實的護城河。


分眾傳媒到底是“落難公子”,還是“破產的暴發戶”?

分眾並不是一家靠資源吃飯的公司,實際上早期的分眾也是血腥的屠殺過競爭對手的,當年分眾與聚眾分別在上海與北京鋪網、幾乎同時拿到風投,同時迅速擴張,後來做電梯液晶屏也是跟框架媒體有激烈的競爭。

這裡有一個判斷公司管理能力優秀程度的經驗:在一個飛速發展的行業裡,壁壘又不是特別高,兩個公司差不多同時起步進行競爭,只要其中一家效率稍高一點點,積累下來就會形成巨大的優勢,最後勝出。

在面臨新潮這樣的新競爭對手的挑戰時,分眾反應一點也不慢。

第二,困境反轉是“落難公子”,而不是“破產的暴發戶”。

困境反轉通常是好行業好公司遇到了行業困境的“落難公子”,區分“落難公子”與“破產的暴發戶”有三個經驗指標:

第一看行業。消費行業多“落難公子”,夕陽行業多“破產的暴發戶”;靠某個技術發家的科技股、其個產品火起來的醫藥股,如果技術被淘汰,那也是“破產的暴發戶”的命運;因為下游行業不景氣而陷入困境的高端製造類公司多“落難公子”。

第二看在行業中的地位。龍大龍二多“落難公子”,其他跟隨者或者缺乏壁壘的細分行業龍頭則更可能成為“破產的暴發戶”。

第三是行業競爭格局。一家獨大或差異化競爭為主的行業多“落難公子”,群雄逐鹿的行業,多“破產的暴發戶”。


分眾傳媒到底是“落難公子”,還是“破產的暴發戶”?

以分眾傳媒為例,電梯媒體有非常獨特的優勢:

分眾所屬的電梯媒體同樣是一家獨大,而且電梯媒體的上游是物業公司,這又是一個集中度極低的行業,一家家談判非常麻煩,已經談下大部分資源的分眾可以說處於極其有利的談判地位。

第三,“困境反轉”必須跌出安全邊際。

什麼樣才算跌出安全邊際呢?

首先,只有好公司才有合理估值,爛公司和你看不懂的公司沒有合理估值,也就不存在安全邊際。你想,人家50塊買的股票,跌到10塊你再買進,如果最後退市,大家的損失都是一樣的。

其次,不能夠只看跌幅,因為跌幅跟之前的漲幅有關,2015年股災時,高點跌下來幾個跌停後才是半山腰。

最後,也不能看市盈率,因為PE估值的前提是盈利穩定。而這一類公司剛剛反轉時,特別容易被當成垃圾股炒作,被價值投資者嗤之以鼻。

操作的難點不在價格,而在倉位控制和介入時機的把握。

重要的操作建議

從理論上說,很多陷入危機的好企業,就像又回到初創企業的狀態,所以困境反轉類公司特點是確定性低,根據“確定性決定倉位”的原則,應該是輕倉。

具體應該是多少呢?我的經驗是這樣的:

首先,根據你的投資習慣去決定最高倉位,比如確定性最強的股票單支最高倉位不超過10%;那麼,介入一支“困境反轉”,在沒有完全走出困境之前,最高倉位不超過5%,壓一個小注。

其次,困境反轉是一個概率遊戲,個人投資者同時“下注”兩到三隻,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組合。

再次,由於此類公司變數太大,佔的倉位又小,不值得花太多的時間去研究,最多看一看年報和深度調研報告,更不要盯盤。

最後

,也是最重要的,對於困境反轉公司,股價有時候會先於業績見頂,有時候後於業績見底,所以我們不能夠根據股價去反推經營狀況,必須設立一個指標和一個期限去判斷他是否真的反轉。


分眾傳媒到底是“落難公子”,還是“破產的暴發戶”?

比如分眾,因為自己經營沒有問題,所以最重要的指標是下游那些經常投品牌廣告的行業,比如新經濟、汽車等等,是否復甦。

一旦這個指標實現了,不管它的股價是否驗證了這一點,就不再是“困境反轉”公司,而是根據基本面,判斷是獲利了結,還是進入“成長加倉”和“價值中樞”模式。

而參與“困境反轉”機會的另一個麻煩是遲遲不出現反轉信號,所以另一個操作的重點是“介入時點”的把握。

困境反轉機會的擇時

一家公司在經營好的時候,很多問題都被掩蓋了,一旦出現一個漏洞,所有的問題都會爆發出來,想要解決,五六年之後再反轉也是有可能的。

比如分眾,下半年走得很強,經營數據也有一些改善,但它真的走出困境了嗎?我不知道,它的上一個景氣週期是“新經濟”推動,現在卻是風投最困難的時候,哪一個行業來填補“新經濟”留下的窟窿呢?消費品嗎?本地生活服務嗎?現在還看不清,如果下一份財報讓“賭反轉”的人失望了,回到5元附近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即便反轉是大概率事件,時間也是個大問題,如果需要花四五年才能到前期的高點,你介入過早,投資回報率也划不來。

還有,經營恢復期的業績不穩定,股價更容易受到市場牛熊氛圍的影響。

分眾之所以在年中出現一個很有安全邊際的價格,正是因為2018年的超級大熊市,因為大量確定性很高的公司也跌得慘不忍睹,主力資金一定會先挑選這些落難大白馬,時間上又多給了半年的機會,直到下半年,幾乎所有確定性的品種已經炒到很高的時候,才輪到這一類“落難公子”。

如果是牛市,分眾不但價格上不會給機會,時間上也是稍縱即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