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小時候,奶奶總誇我心靈手巧,如果真如她所說,我想至少有一半的基因來自奶奶她老人家吧。因為在我心裡,奶奶才是心靈手巧的那一個。都說世上最好吃的飯,是媽媽做的飯,而世上最溫暖、最值得紀念的手藝,就是奶奶的手藝。


刺繡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小時候奶奶刺繡的仙鶴令我至今難忘

奶奶喜歡刺繡,各式各樣的圖案。有各種花:牡丹、月季、梅花、菊花、海棠……還有各種動物:老虎、梅花鹿、大象、熊貓、蛇、蜈蚣、青蛙……有各種鳥:仙鶴、喜鵲、黃鸝......還有各種水果蔬菜:草莓、葡萄、茄子、辣椒、西紅柿……年輕時,奶奶繡的複雜,後來上了年紀,視力大不如前,也會挑簡單的來繡,繡出的小金魚栩栩如生,旁邊還有浮動的水草和水泡泡,彷彿真的在水裡游泳一樣。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奶奶最喜歡富貴牡丹


小時候,我和妹妹喜歡在奶奶的衣櫥裡翻來翻去,那裡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座藏滿了各種新奇玩意兒的小寶庫,有時候,能翻出一大摞用鉛筆在宣紙上畫就的花樣。圖案嘛,像極了沒有上色的《秘密花園》,奶奶繡的很多圖案就是這些樣紙的翻版。我們不知道那些複雜的線條是誰畫上去的,也不曉得奶奶是從哪裡收集來的這些樣紙。她把它們像寶貝一樣珍藏著,如若我們偷偷翻看被她看見,一定會被勒令收平整,放回原處。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奶奶刺繡用的線,是這種帶著亮的精緻的線

有時候,我們會翻出一個大大的針線盒子,那盒子裡裝的,不是普通的針和線,而是刺繡專用的。線有粗,有細,有明亮的,有亞光的,像現在的48色畫筆一樣色彩繽紛。那時候,擁有24色畫筆已經稱得上奢侈,可以想見,我們面對那些豐富飽滿的色彩時,心底的悸動與驚喜。有時候,我們會翻出幾個用竹子做的圓環,用奶奶的話講,叫“繃子”,是繡花用的輔助工具,刺繡之前,將布繃緊在繃子裡,保證在落針的時候,要繡上圖案的那塊布料是平整的。否則,繡出來的東西可能歪七扭八,布料也會被線拉扯得皺皺巴巴。

奶奶的盒子裡還有頂針,是一種金屬做的指環,比普通的戒指寬,通常戴在中指第一個指關節處,這樣,在很厚的布料上落針的時候,就不用擔心針屁股的後挫力傷到手指,而且藉助頂針的作用,中指可以更快地推動針尖向前行進。還有那些大大小小、粗細不一的繡花針。奶奶就是用這些寶貝們,一針一線,細細密密地勾勒出她的作品,就像是她對待自己的生活,精緻細膩,一絲不苟。

奶奶繡的牡丹,個個飽滿奪目,彷彿能從花蕊周圍生出無窮的花瓣來。雖然是在平面上刺繡,可繡出的花卻明明充滿了層次感和立體感。原來,每一片花瓣的色彩,和周圍的都似有不同。再仔細一看,每一片花瓣本身,由淺及深,由深及淺,竟也能分出好幾種不同的顏色。針腳那麼細、那麼密,那細緻入微的色彩變幻給每一片花瓣都賦予了靈動的氣質。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我家有一副熊貓刺繡,以前當裝飾蓋在電視機上

奶奶繡的熊貓,時而半躺在地上,時而依偎在媽媽懷裡,永遠是一副懷抱翠竹、香噴噴地咀嚼的憨態可掬的模樣。那時候,收音機裡總是播放“竹子開花嘍喂,咪咪躺在媽媽的懷裡,數星星,天上的星星多美麗,明天的早餐在哪裡。”小時候沒去過動物園,也很少有電視看,卻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熊貓的珍愛和可貴。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這種掇花表面毛茸茸的,很喜慶

有一種刺繡最為神奇,叫“掇花”,這是一種舊時的繡花技法,就是用改造過的繡花針,在布料上一拔一掇(反正我是不會啦),越密越好,布的另一面就會形成一個又一個突出的小點,然後用剪刀剪平,修完後的樣子就是,作品的表面毛茸茸的,和一般的繡花觀感完全不一樣,更加親和、溫暖。奶奶會用這種技法繡各種動物和花,印象最深的是一副“她在叢中笑”,在我家床頭蓋了許多年。

奶奶繡的花、蝴蝶、飛鳥、仙鶴、熊貓,通常被當作檯布,蓋在電視機、電冰箱或者桌子上,而她繡的一些小動物,則實實在在地穿在了我們的身上。媽媽常說我們小時候,穿的是奶奶做的虎頭鞋子,枕著虎頭枕頭,還有一種褲腿和鞋相連的棉質揹帶褲,冬天穿特別暖和。小老虎頭穿在腳上又可愛又喜幸。從記事起,我就曉得,每年過年的新衣服,前襟和口袋,膝蓋部位都會繡上圖案。那個年代,人們穿的衣服多是交到裁縫店手工縫製,量體裁衣,所以大街上,商店裡賣的最多的,是各色布匹。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小時候奶奶喜歡給我們的衣服上刺繡好看的圖案,如今刺繡成為時尚界的寵兒

記得有一年,爸爸去溫州出差,買了整整一匹布,全家人做褲子好幾年都穿不完。我和妹妹的衣服,永遠是鮮豔的粉色或紅色,有時候乾脆都做成同一種顏色(這樣就不怕我們倆從中挑來挑去了!)。妹妹長得快,好多年,我們兩被當成雙胞胎。那時候的小孩只有逢年過節才有新衣服穿,而且多是裁縫店手工製作的,式樣、剪裁相差不大。可我和妹妹的衣服每每總是最出彩的。一旦一件普普通通的上衣,給它的領邊、袖口、前襟,繡上色彩相宜的花邊,一旦在它的口袋上繡上頑皮的小鹿,或者跳脫的小兔、可愛的小象。。。。。。衣服穿在身上就有了靈性。


布鞋

奶奶喜歡做衣服,做布鞋,雖然那時候,商品開始豐富起來,大部分城裡人家已經在買鞋穿。可是隻要閒下來,奶奶還是喜歡選選布,粘粘布,納鞋底兒,做鞋樣兒,在鞋面繡花,然後把鞋幫和鞋底嚴絲合縫,做成一雙雙一絲不苟的鞋子。夏天,做淺口的,碎花布鞋,乾燥涼快。冬天,做高幫夾棉的,墊上毛氈鞋墊,舒服暖和。奶奶做鞋非常講究,從選擇面料開始,什麼樣的面料適合做面,什麼樣的面料適合做稱,什麼樣的布料適合納鞋底兒,都要精心挑選,分類收藏。因此,每每遇到可心的布料,奶奶總是愛不釋手。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到今天,我依然對繡花小布鞋情有獨鍾

納鞋底兒也是個技術活兒,直接關係到鞋子的耐磨度和舒適度。首先,鞋底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太薄容易磨破,太厚不舒服、不跟腳。納鞋底兒的時候,針腳一定要細密均勻,這樣納出的鞋底才經磨,穿著也舒服。鞋幫的剪裁是最重要的,直接決定了是否能與鞋底完全匹配,也決定了合不合腳。所以,做鞋,一定要看鞋的主人,要量腳的長短、肥瘦。奶奶給我們做鞋的時候,先用紙剪裁出一個約摸的樣子,然後合著我們的腳,反覆修改,確保最終能最貼合我們的腳。鞋面以厚的純棉布或平絨布居多,奶奶喜歡在上面繡上嬌豔卻不俗氣的花兒,或者小動物。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奶奶做的五毒鞋,模樣可愛

奶奶秀的鞋,佈局優美雅緻,看上去就舒坦。端午節的時候,奶奶會在鞋面上繡上青蛇、壁虎、蟾蜍、蜈蚣、蠍子五種圖案,就是傳說中的五毒,據說小孩穿五毒的鞋子可以避邪。這五種動物,要把他們安排在火柴盒大小面積的鞋面上,甚至比那個還要小,每一樣都繡出靈氣,擺在一起又要和諧美觀不突兀,沒有點美術功底和經驗是繡不出來的。小小熊一歲多的時候,奶奶託爸爸媽媽帶來一雙親自做的五毒布鞋,雖然那時她的視力已經褪化得厲害,但是鞋依舊精緻小巧,自帶一種堅韌、不服輸的氣質。那雙鞋小小熊穿了許久,每穿出去,大家都被奶奶的刺繡技藝折服。後來有了熊熊,又穿了很久,還給鄰居的孩子穿。

奶奶無論做鞋,做衣服,對釦子的要求也是極高的。普通的塑料釦子,金屬扣,都不是最佳選擇,即便不得以用這類紐扣,也一定要大小、顏色都特別匹配的。通常情況下,奶奶會手工製作盤扣,類似於旗袍上面那種小球狀的扣子。至今我也沒搞明白,那釦子是怎麼從一片片軟軟的布變成現在這樣的,感嘆奶奶做活的精緻。奶奶做的針線活,精益求精,一針一線都馬虎不得,要不露一絲線頭,看不出一點破綻。她對生活的態度也大抵如此。

我小時候也喜歡做手工,看到奶奶的妙手一拿一捏,能繡出那麼動人的圖案,也曾躍躍欲試,想要學習起來。於是拆下自己枕頭的白色內裡,繃上繃子,穿針引線,埋頭走針,一繡就是一整天,枕頭上鏽滿了小兔子、小草、蝴蝶、花兒。。。。。。。倒是佈局滿了,可是和奶奶繡的比起來,就是簡筆畫和油畫的區別。由此也明白,刺繡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那個枕套是我一生唯一的一件刺繡作品,雖然稱不上好,但這耐磨、柔韌的性子也是從那時候起練就的。


香袋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奶奶做的香袋總是很受歡迎

奶奶喜歡收集布料、綵線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些物什是做手工的極好原料。奶奶做的香袋、荷包,最值得我們姐妹倆驕傲。那時候,過端午節,有講究的人家都會給孩子做荷包、做香袋。奶奶給我們做的荷包,必定是所有孩子中最亮眼的那一個。普通的荷包,會做成扇形的樣子,再用另一種顏色的布料收口,頭了繫上一根繩兒,用來掛在脖子上或者別在胸前或者書包上。奶奶做的荷包,除了這種普通的款式,還會給它加上顏色各異的穗子。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小辣椒香袋嬌俏可人

更加有趣的是,奶奶會把荷包做出各種形狀,比如火紅的小辣椒,紫色的茄子,鮮豔的西紅柿,再給小辣椒配上翠綠的小葉子,把幾個穿成串兒,像極了市場上賣的那種朝天椒。也可以把幾種小物件串在一起,與其他荷包比起來,又是別樣的感覺。更神奇的是,這些小玩意兒不僅顏色出挑,搭配搶眼,而且形狀都是立體的。每一個都被填充得特別豐滿,圓的圓鼓鼓,扁的扁平平,模樣十分逼真。

此外,對香料的選用也特別講究,在荷包中配入蚌粉,以及蒼朮、白芷等香料,既可以避瘴邪,香氣也可延續數年。奶奶喜歡在荷包里加入一種叫香草的草藥,味溫香不刺鼻,和荷包本身一樣親和又淡雅,至今還是沒搞明白那到底是什麼料。

美食

吃,對於奶奶來講,不僅僅是填飽我們的胃那麼簡單。奶奶對食物的要求,總是要做到色、香、味俱全,還有一點,用現在的話講,顏值還要高。回憶起來,奶奶做過的那些經典美食,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也是它們那勝似藝術品的外形。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奶奶做的鍋盔,色香味俱全,現在想想還流口水

每年中秋節前夕,奶奶便開始準備過節用的各種食物。鍋盔,是必備食品,就像端午節必須吃粽子一樣。那個時候,奶奶一邊揉著面,一邊給我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講得栩栩如生、津津有味,我和妹妹雖然每年都聽,但還是被這重複的故事吸引。

等到中秋節那天,月上牆頭的時候,我便在院子裡,守望著那個大大的古銅色圓盤,想要在那些神秘的陰影裡,找到嫦娥和玉兔的影子。月光下,奶奶做的小兔子、花朵、蝴蝶等形狀的鍋盔,因為加了雞蛋、牛奶、油、糖,又在饢坑裡烤過,散發著金黃卻溫潤的色澤,看著就能覺出香氣。

我想,嫦娥看到奶奶做的這盤可愛的鍋盔,一定也是喜歡的。我和妹妹的作品是不能拿出來供的,因為長得實在有點醜。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沒吃過油塔子你不知道那味兒有多美

快到過年的時候,也是奶奶最忙活的時候,因為要準備各種過節吃的麵食——蒸饅頭、做蒸餅、炸油果子、蒸油塔、年三十還要包餃子……這些看似平常的吃食,在奶奶的妙手下,個個生動非凡,模樣周正,叫拿在手裡的人捨不得下口。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小時候跟奶奶一起做花樣饅頭,這些花我都做過,就是沒有奶奶做的好看

就說饅頭吧,最普通的不過山東嗆面大饅頭的樣子,能變出什麼花樣呢?奶奶做的饅頭卻大有不同,首先體型要嬌小,通常一口、兩口就能吃完。其次模樣還要多變,不是圓的,可以是花朵、小動物、蝴蝶等立體的形狀。

再次,饅頭的成分不光是面和水,還有各種因為搭配顏色需要而使用的有色的天然香料。最後,成品的饅頭蒸好之後,要點紅,就是用筷子蘸一些紅色的天然香料,在饅頭的適當位置點上紅點,我和妹妹最喜歡的“遊戲”就是等饅頭蒸好之後,用筷子點紅,當然,給饅頭戳個洞的時候也是有的。

奶奶做的蒸餅,也叫花饃饃,成品有車軲轆那麼大,樣子像個大大的普通饅頭。可是切開來看,斷面是薄薄的卷著紅、黃、綠三種顏色的鮮豔小卷,其間分佈著一粒一粒的黑芝麻,還沁著胡麻油的香味。紅色是紅曲粉,黃色是燈盞花粉,綠色是香豆粉,也有放胡麻粒的,吃起來清香又勁道,營養又健康。蒸餅的綠、紅、黃、白四種顏色象徵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輪迴,吃的是蒸餅,品的是香甜歲月。

油塔子也是逢年過節時,家鄉人喜歡的一種麵點,也是我最喜歡吃的一種麵食。可惜在北京,是很難買到正宗的油塔子的,我只在高中同學聚會的時候,在雙井一家丸子湯店吃到過。說起油塔子,這其實是家鄉回族同胞發明的麵食,一般是和粉湯搭配當早幾點吃的(口水已經止不住)。

奶奶做的油塔子,表面色白油亮,面薄如紙,扯開來層次很多,油而不膩,香軟卻不粘牙。裡面的成分是麵粉、煉過的羊油、鹽、花椒、鹼、清油,當然還有面粉。羊油是油塔子特殊味香的主要原因。而因為這道麵點的形狀像塔,才有了油塔這個名字。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過年吃油果子,才有年味

真到了過年,無論城裡鄉下,每家每戶都要炸油果子。油果子裡有面粉、清油、雞蛋、牛奶、白砂糖、紅糖、小蘇打,捏成各種花樣,放在油鍋裡炸成金黃的顏色,吃起來蘇香可口。我和妹妹,過年時走親訪友,最喜歡品嚐各家的油果子,然後一頓評頭論足,誰家的好看,誰家的好吃,各抒己見。到頭來,卻是最懷念奶奶做的油果子,外焦裡嫩,形態各異,還有那段和奶奶一起捏油果子的快樂時光。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奶奶做的羊肉燜餅,比任何飯店做的都好吃

奶奶做的羊肉燜餅,是我至今為止最為懷念的一道家鄉美食。裡面有羊肉,有蔬菜,還有入味的麵餅,色香味俱全。選擇新鮮的嫩羊排,放在油鍋裡翻炒,加入生薑片、幹辣椒、花椒、醬油等調料,等羊肉燉得差不多了,加入胡蘿蔔、土豆塊和整瓣的大蒜,至軟爛。然後放餅,一張放進去,澆一點羊湯,再放第二張、第三張.......等肉和菜、餅一同端出,滿屋子都是肉香夾雜著麵餅的味道,奶奶做的餅不僅特別薄,還不容易黏在一起,非常好分層,每一張都入味,再加上放了香豆,味道就更加特別了。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奶奶蒸的花盤,堪稱藝術品

而我認為奶奶做得最叫絕、也最有藝術感的,是每逢有人家過壽、結婚或者辦喪事時,請奶奶去做的花盤。花盤,有些地方也叫面花、麵塑、花花饃,最早起源於民間祭祀活動,就是用一團麵塑造出一個個鮮靈的活物,以替代宰殺牛羊的習俗。奶奶做的花盤,有圈圈、壽桃,還有獻花。圈圈是用面做成的五毒——蛇、蟹、蟾蜍、蜈蚣、蜘蛛,那佈局,那圖案,比起奶奶繡的五毒鞋子來,更加立體和鮮活。奶奶做的壽星捧桃,形象逼真,一點不遜於畫中的模樣。

奶奶輩的這些手藝,如今已經不多見了

奶奶的手藝如今已不在了,成為我童年記憶的一部分,溫馨而美好

奶奶做的花開富貴——牡丹,用瓜子仁一粒一粒鑲嵌起來當花瓣,用天然色素暈染成漸變的色彩,單單是消磨在這一件獻花上的精細的時光,就足以沉澱出整件作品的美。如今,花盤的藝術,已經成為我國民間文化藝術中璀璨的一支。可惜,這些精湛的手藝,已經很少在我們這一代中流傳下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