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狠人李叔同:从风流公子到一代高僧,狠起来连自己都怕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这首《梦》,是李叔同在母亲王凤玲葬礼上用钢琴吟唱的,这样独特的方式在当时轰动一时。今天要讲到的这个人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李叔同。

民国第一狠人李叔同:从风流公子到一代高僧,狠起来连自己都怕


一、 前半生于凡尘种种,如烟飘离

李叔同,又可叫李文涛,字息霜。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巨富盐商家庭,据传在他出生那天,有喜鹊衔松枝至,家里人都认为他必是栋梁之才,是天降祥瑞;他也常怀感恩,携带着这颗松枝。

父亲李世珍曾当过官后来辞官继承父业,李家到李叔同这一代已经是钟鼎之家。李叔同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受到家里人诵佛经的影响,他小小年纪就能背诵出佛经,同时早早接受学业的启蒙,时常有所感悟并作诗,闻名于乡邻

5岁时丧父,因为母亲是小妾的身份,他没有什么朋友,就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这样的他慢慢长大,长成了一个颇有才情的翩翩少年郎。受母亲爱看戏的影响,他也十分爱看戏,时常流连于戏园子。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他迷恋上了

名伶杨翠喜。少年的喜欢总是那么的狂热,他和杨翠喜时常互通诗文,你侬我侬。

民国第一狠人李叔同:从风流公子到一代高僧,狠起来连自己都怕

年轻时照片

好景不长,他母亲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如此沉迷于一个戏子,十分着急。便在李叔同18岁的时候,让李叔同娶茶商之女俞蓉儿为妻,而杨翠喜最后则是成为他人妾,两人被现实打败而分离。婚后第二年,李叔同曾刻章支持过维新变法,后来维新变法失败了,外人谣传李叔同为康梁同谋,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和妻子来到上海。

在上海,他依旧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他与沪上名流相交往、进诗会、办文社、创办“上海书画公会”,日子过的很是逍遥自在。而他的妻子俞蓉儿也是恪尽职守照顾他的母亲,还为他生了三子,只是最大的孩子不幸夭折,只留下两个孩子。这样看来,他的生活是十分圆满幸福才是。


可是他依旧时常感觉到自己很孤寂,直到他又遇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上海有名的诗妓:李平香,此时两人皆是风华正茂,岁月正当好。他们常常席地而坐,饮酒作诗,在这个女人这里,

李叔同感受到了心灵的一丝丝藉慰。两人相交甚笃,互为知己。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久,直到后面发生了一件事,情况才开始转变。

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王凤玲因病去世。他因为外出买棺材,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而悲痛不已。他把母亲安葬回天津,随后安顿好妻子和两个孩子后,便与李平香和平分手,东渡日本留学

民国第一狠人李叔同:从风流公子到一代高僧,狠起来连自己都怕

在日本,他改名为李哀。他学习话剧,和同学创建了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曾经扮演过茶花女等角色,曾受到众人的赞赏。后来他又退出“春柳社”,专心学习画画和音乐,并结识了第二位日本妻子诚子。

1911年,李叔同带着诚子回国,这时才发现家道中落。为了养家,他兼任数职,闲暇时从事金石研究,诗文创作。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艺术生涯可谓是进入全盛阶段。

教育上,他教出了丰子恺,潘天寿,吴梦非等学生,这些学生后来在其他领域都成为了大家;

音乐上,他是第一个引进西方乐理并由五线谱编曲的人

绘画上,他是第一个引进西方美术,并且是引领中国新的美术征程的人

在篆刻和话剧,他也是最早的

引领者

在书法上,他的字别出心裁,独具一格,是当时文人皆想要的作品。

民国第一狠人李叔同:从风流公子到一代高僧,狠起来连自己都怕

李叔同与学生丰子恺和刘质平

这个时候的他已经算是名利皆收,娇妻在怀,在世人看来已是幸福无比了,可是他依旧内心感到迷茫,这为他后半生常伴佛祖埋下了伏笔。


二、 后半生狠离红尘,与佛相伴

1916年,36岁的李叔同听到同事夏丏尊介绍的断食养身法后,深感兴趣,便出发去杭州虎跑定慧寺,尝试此法。在这寺庙中,他常阅读佛经,对佛理的顿悟更深了。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38岁的李叔同正式出家为僧。

出家为僧震惊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学界。在出家前,他并未告诉任何人,以至于他的好友,妻子听到这个消息时如同晴天霹雳。

电影《一轮明月》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李叔同日本的妻子诚子来找他,两人最后于西湖相见,各乘一叶小舟,相对而望。

诚子想要挽留他,便问;“弘一大师,请问什么是爱?

李叔同回道“爱就是慈悲

”,就决绝离去。

而诚子痛哭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然而回应她的只是西湖缥缈的雾。

民国第一狠人李叔同:从风流公子到一代高僧,狠起来连自己都怕

可是李叔同狠心伤的又岂是诚子一人呢?李叔同出家后曾给家中寄来“南无阿弥陀佛”的字样,劝说家人信佛,嘱咐孩子做事就要从事教育行业

,此后再无音信。但是家人依旧偶尔会给他寄信,他看都不看就让原路返回。

他不曾想过他的原配妻子俞蓉儿这个传统的女人,在那样新旧交替的时代,得扯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小的孩子甚至连接受教育都很是困难。他当真是铁石心肠,一入佛门红尘皆抛,自己寻找灵魂的安宁处,而不管不顾后代的命运

面对友人和其他喜欢他作品的人,他也同样是狠心的。为了避免让自己的心受到俗世影响,他谁都不见,在自己的禅房贴上“虽存若殁”,已阻止亲朋好友的看访。

民国第一狠人李叔同:从风流公子到一代高僧,狠起来连自己都怕

他不仅对其他人狠心,他对自己也十分狠心。我们都知道,由俭入奢易,而想要由奢入俭是难上加难。李叔同出家后的生活极其简单,所用的生活用品二十多年从未换过,一件衲衣缝缝补补了二百多处,一年四季都穿着补缀的罗汉鞋。他一天只吃两餐,吃食一般是白开水煮菜,且一顿只吃两个菜。同时他对自己每日作息时间也是非常狠的。无论在何地,他都坚持“过午不食”,下午准时打禅,一到黄昏就睡觉。


三、 圆寂感悟:悲欣交集

李叔同和同时代的其他文人不一样,他是那个时代里特立独行的人

在他15岁的时候,就诵出了这样一句话“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少年的他就已经意识到人生短暂终将如夕阳般落下,富贵也一样终会消失。这样的感慨,是这世间许多人活了一辈子也都不能意识到的。

民国第一狠人李叔同:从风流公子到一代高僧,狠起来连自己都怕

他固然狠,抛妻弃子,远离金钱,放弃俗尘生活的种种一切,算得上那个时代的第一狠人。但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狠,才能成为一代律宗高僧。他入佛门后,潜心专研佛法,并校注唐代道宣律祖所撰“南山三大部”,同时写了许多佛学著作,成为人人尊敬的佛学大家。试问如果他不对自己狠,他能有现在的成就吗?假如他不狠心抛离红尘,他能在佛学上有所造诣吗?

1942年,李叔同圆寂,离开这世间前,他写了“悲欣交集”这四个字。至于是何意,我们也不必过于去深究。他的这一生,活的肆意,活出了自己。而这位“民国第一狠人”的离开,则是中国学界中最大的损失


文/枕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