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子女教育,”中國家長“你在焦慮什麼?

有關子女教育,中國家長最繞不開的一個詞,是“焦慮”。

對教育的焦慮 , 其實是對時代的焦慮

中國用了40年走過了發達國家200年的路,時代變化的速度是驚人的,一代人和一代人的價值觀、知識結構差異特別大。這個例子能夠精確地說明現在我們對教育的焦慮,往往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的問題。

而教育者的成長,是要認識到父母這一代人的缺陷,反過來向年輕人學習,向新生事物學習,向宇宙間不變的規律學習,要保持謙卑。一位重點高中校長的話說就是:你以為學生真的是我們老師教會的?我們能不耽誤他們就不錯了。

面對子女教育,”中國家長“你在焦慮什麼?

同時,家長們有一定的焦慮也很正常,沒有焦慮,就沒有成長。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眼界空前開闊,世界扁平了,連接緊密了,經過這樣的焦慮,我們的自信心反而能夠提升。當自信心建立起來,對自己和他人,東方與西方,就能做到知己知彼,也就不會那麼走極端了。

對東西方對比的焦慮 ,其實是文化不自信的焦慮

“東方和西方就像兩個鐘擺,有時很遠,有時很近”。

中國的基礎教育肯定是強的

中國的基礎教育肯定是比西方的基礎教育要強的。而且長期以來對於中國創新能力的看法也是有問題的。

前段時間有一篇講中國孩子和丹麥孩子比賽的文章(注:由丹麥廣播電視臺牽頭,選取了兩國教育水平相當的兩所公立中學:丹麥城市胡奧斯一個9年級的班級和中國哈爾濱市69聯中一個初三班級,進行公平公正的教育比賽。比賽項目為閱讀、數學、團隊合作能力、創造力、英語),這個比賽還拍成了紀錄片。最後中國的孩子輸了嗎?你根本想不到,我們是4:1獲勝,而且他選的中國孩子還不是一線大城市的,是哈爾濱的。

面對子女教育,”中國家長“你在焦慮什麼?

丹麥孩子在閱讀、數學、團隊合作、創造力上均敗給了中國學生,只在英語上挽回了一點面子。這個結局我覺得很有意思,現在逐漸有這樣的聲音,大家開始反應過來了,原來中國的教育並不是比西方的差。

東方和西方的教育,沒有誰是絕對正確的

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其實像鐘擺一樣,在某一瞬間中國教育擺在左邊的高點,西方教育擺在右邊的高點,我們要用全面發展的眼光去看。世界連通了,信息如此暢達,大家一比較,怎麼覺得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差那麼多,這是靜態的觀點。如果動態地去看,你會看到了最高點,還要往回擺,我們處於各自發展的不同階段而已。所以你去看世界教育格局,東西方的教育在互又在相互靠攏。我們在向西方學習,西方也在向我們學習。

第二點,這兩個鐘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鐘擺,因為教育背後的哲學與文化不一樣。即便有一天兩個鐘擺擺到同一點,也會擦肩而過。中國的教育哲學是功利化的。在中國文化中,教育就是要改變人生命運,就是光宗耀祖,就是學而優則仕,就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為什麼錢文忠(注: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會說不相信快樂學習呢,快樂學習是西方的理念,中國的教育哲學認為,學習就是痛苦的,知識改變命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面對子女教育,”中國家長“你在焦慮什麼?

擇校的焦慮 , 其實是對自我價值感的焦慮

“學校真正對學生有影響的是教師的人格”。家長對自己的教育道路有不滿,有反思,對學校和老師更挑剔,擇校和家庭教育的道理一樣,信任最寶貴。

家庭教育的下策是控制,中策是激勵,上策是信任。這也同樣適用於家長和學校的關係。

如果每個家長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挑學校的缺點或者挑老師的毛病,到最後你會發現,沒有完美的學校。尤其是在擇校的時候就會面臨這個問題。

實際上很多對學校的不滿或者焦慮,都是內心的投射。你不相信學校,不相信孩子,不相信朋友,不相信社會,也必將不相信自己。如果你有一個比較健康開朗的心態,你哪裡會看到那麼多問題,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有一利就有一弊,就好像一個硬幣的正面和反面,你喜歡正面,也要接納反面。

面對子女教育,”中國家長“你在焦慮什麼?

學校和老師最大的作用是什麼?是老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

學校最大的作用是什麼?在牛津劍橋,導師帶學生就是週末把學生抓過去聊天,然後一邊聊天一邊抽菸,徐志摩也說過,“牛津的學生是教授用菸斗燻出來的”,就這樣四年大學薰陶出來了許多偉大的政治家、學者、詩人、藝術家。

學校最終是提供一個環境,讓你和你的同齡人在一起,這裡面有同伴的影響,但學校裡面真正起作用的是教師的人格。最後我們把學校教的東西全忘光了,剩下的東西是什麼?是人格。你說教師真正能夠在知識上教學生多少?我覺得99%教的東西都沒什麼用。

真正的頂尖人才,不太可能被學校教育扼殺掉。事實上,任何教育都很難扼殺他們。任何時代,哪怕再壓抑都有一批獨立思想的人,這批人是真正的精英。你看好像萬馬齊喑,但只要有機會,條件成熟了,他們會一個一個地冒出來。教育能真正改變他們的,是人格,是氣質,以及與生養他們這一方水土之間的聯結。

面對子女教育,”中國家長“你在焦慮什麼?

教育的進步一定是從現實主義走向理想主義。當孩子長大後,社會環境就可能允許達爾文那樣的學生出現。因為目前看,我們的家長們還是無法容忍孩子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但是這種人反而沒有什麼物質上的焦慮,他一直在思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出現很多這樣的對物質沒什麼渴望但在各種方面有奇思妙想的人才。前提條件是有一批偏理想主義的教育者在帶路,這些孩子才可能有機會走得遠,走得久。

面對子女教育,”中國家長“你在焦慮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