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故事:赤小豆善治惡瘡

作者:深圳市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 黃曉怡、梅全喜


《本草綱目》谷部二十四卷——赤小豆善治惡瘡


《本草綱目》故事:赤小豆善治惡瘡


[時珍曰]:……陳自明婦人良方雲:予婦食素,產後七日乳脈不行,服藥無效。偶得赤小豆一升,煮粥食之,當夜遂行。因閱本草載此,漫記之。又朱氏集驗方雲:宋仁宗在東宮時,患痄腮,命道士贊寧治之。取小豆七七粒,為末,傅之而愈。中貴人任承亮後患惡瘡近死,尚書郎傅永授以藥立愈。叩其方,赤小豆也。……有僧發背如爛瓜,鄰家乳婢用此活之如神。此藥治一切癰疽疥瘡及赤腫,不拘善惡,但水調塗之,無不愈者。但其性粘,幹則難揭,如苧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


《本草綱目》谷部二十四卷赤小豆“發明”


赤小豆的故事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谷部介紹了幾個赤小豆治病的民間故事:


宋代名醫陳自明的妻子平時都是吃素,在其產後七天,仍然沒有奶水,且服了許多催乳的藥均無效果。偶然間得到赤小豆一升,便用其煮粥服食,當晚便有乳汁出來,真的是很神奇。這是陳自明從前人本草書籍中看到的記載,經試用顯效,便如獲至寶地將此方收入由他編寫的《婦人良方》中。


在《本草綱目》中還轉載了《朱氏集驗方》記載的一個故事。宋仁宗在東宮時,患痄腮病(即現代人所稱腮腺炎),便請道士贊寧前來治療,贊寧看見宋仁宗腮腺腫大,以耳垂為中心逐漸向前,向後,向下發展,呈現梨形腫大。伴隨發熱,疼痛,痛苦難受。便取赤小豆四十九粒,研為細末,用水調敷後便逐漸腫消痛止。


後來中貴人任承亮患惡瘡頻臨死亡,尚書郎傅永給他一些藥粉讓其調水外敷,用藥後立刻見效,並用此藥治癒。問他此藥是何物,被告知就是一味赤小豆。


有個和尚患發背瘡如爛瓜,鄰家僱傭的奶孃便用赤小豆給他治療,藥到病除,靈驗如神。看來,赤小豆治一切癰疽瘡疥紅腫,不問良性惡性,用水調敷後沒有不治癒的。但赤小豆性粘,風乾後難揭下,如果加入少量的苧麻根粉末,即不粘了。這一辦法很好,讓赤小豆的效果發揮到最佳。


《本草綱目》故事:赤小豆善治惡瘡

赤小豆植物圖


赤小豆得名


赤小豆,又稱赤豆、小豆、紅豆、紅小豆,為豆科植物一年生半纏繞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乾燥成熟種子,藥材以赤小豆品質為好,但貨源不多,漸為赤豆所代替。秋季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乾,以顆粒飽滿、色紫紅髮暗者為佳。


赤小豆全國廣為栽培,但主要分佈於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其適應性強,一般農田都可栽種。以向陽,土壤疏鬆,中等肥力(過肥易徒長,結莢少)為好,不宜連作。我國是世界上赤小豆產量最大的國家,也是主要出口國。


《本草綱目》故事:赤小豆善治惡瘡

赤小豆


另外,市面上易混淆赤小豆、赤豆與紅豆和木豆,四者在形狀和功效應用上還是有區別的,赤小豆略呈圓柱形而稍扁,種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澤,種臍線形,白色,質堅硬,不易破碎,氣微,嚼之有豆腥味。


赤豆全國各地都有分佈,民間多稱其為紅豆其外觀呈短圓柱形,兩端較平截或鈍圓。表面暗棕紅色,有光澤,種臍不突起。赤小豆與赤豆儘管長相不同種屬卻相同,同屬豆科植物,功效應用相同,性質和營養成分也接近,只是赤小豆偏涼,功效強些。所以中醫入藥多用赤小豆,而赤豆偏補,多供食用。


《本草綱目》故事:赤小豆善治惡瘡

赤豆(紅豆)


還有一種紅豆,又名相思豆,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成熟種子,廣佈於熱帶地區。相思豆性味辛、苦、平,有小毒,入心、肺經,與赤小豆外觀不同的是相思豆的種子橢圓形,或近圓形,在臍的一端黑色,上端硃紅色,有光澤。有清熱解毒,祛痰殺蟲之功,適用於瘡癰腫痛,腮腺炎等,臨床多外用,研未調敷;或煎水洗;或熬膏塗。不宜內服,以防中毒。



《本草綱目》故事:赤小豆善治惡瘡

相思豆(紅豆)


赤小豆與紅豆儘管長相不同種屬卻相同,同屬豆科植物,性質和營養成分也接近,只是赤小豆偏涼,功效強些。所以中醫入藥都用赤小豆,而紅豆偏補,則只供一般食用。


木豆,又名觀音豆,為豆科植物木豆的種子,味甘微酸,性溫,無毒。赤小豆與木豆的形狀區別是木豆呈為扁球形,表面暗紅色,種臍長圓形,白色,顯著突起;質堅硬,內有兩片肥厚子葉。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氣。具有利溼,消腫,散瘀,止血之功效,主治風溼痺痛,跌打腫痛,衄血,便血,瘡癤腫痛,產後惡露不盡等。赤小豆與木豆也是同屬豆科植物,功效區別為木豆側重於止血散淤,赤小豆側重於解毒排膿。


《本草綱目》故事:赤小豆善治惡瘡

木豆


因此我們在日常應用赤小豆、赤豆、紅豆及木豆的時候要學會區分,否則用錯會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


藥理功效


赤小豆功能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於水腫脹滿,腳氣肢腫,黃疸尿赤,風溼熱痺,癰腫瘡毒,腸癰腹痛等。關於其功效,《神農本草經》言其“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及肌脹滿”。《食療本草》載其“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


《本草綱目》對其功效做了更為詳細的描述:消熱毒,散惡血,除煩滿,通氣,健脾胃,令人美食。搗末同雞子白,塗一切熱毒癰腫。煮汁,洗小兒黃爛瘡,不過三度。縮氣行風,堅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暴痢後,氣滿不能食者,煮食一頓即闢瘟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和鯉魚、蠡魚、鯽魚、黃雌雞煮食,並能利水消腫。


赤小豆利尿通淋、除溼退黃、解毒排膿之功效應用歷史悠久,成方較多,如《聖濟總錄》中赤小豆湯、《傷寒論》中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聖惠方》中赤小豆散等。現代研究發現,其治療急性腎炎、肝硬化腹水、水痘、腮腺炎、炎性外痔、皮膚病等疾病效果良好。


現代研究表明,赤小豆含有糖類、三萜皂苷。還含3-羥甲基呋喃葡萄糖苷、赤豆皂苷Ⅰ-Ⅵ、原矢車菊素Bi、原矢車菊素B3、D-兒茶精、D-表兒茶精、煙酸、核黃素、槲皮素、沒食子酸乙酯等成分。其藥理作用具有抑制胰蛋白酶作用,還有抑菌作用,20%赤小豆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抑制作用,此外還具有增強細胞免疫和避孕等作用。


《本草綱目》故事:赤小豆善治惡瘡

赤小豆草本圖


民間偏方


赤小豆廣為流傳,民間單方、驗方臨床應用也被證實療效極佳,比如:


1、治療乳汁不通


煮赤小豆取汁飲。或者赤小豆酒研,溫服,以滓敷。


2、治療肝硬化腹水


取赤小豆1斤,活一斤鯉魚1條,同放鍋內,加水2000~3000毫升清燉,至赤小豆爛透為止。將赤小豆、魚和湯分數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劑。連續服用,以愈為止。


3、治療肝膿腫


取赤小豆12g,連翹9g,當歸12g,加水煎湯,飯後飲服。


4、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


赤小豆研成細末,溼潤後敷於患處,包紮固定,每隔2~3小時將原糊劑重新調溼潤反覆4~5次後,重新更換赤小豆糊劑,再次敷於患處。


5、治療結節性脈管炎


以茵陳赤小豆湯(茵陳、赤小豆、苦參、生薏米等)每日一劑,水煎服,14天為一個療程。


6、治療痔瘡下血


取赤小豆60g,當歸15g,加水煎湯,飯後飲服。


7、治療黃褐斑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桑白皮、泡參等)每日一劑,15天為一個療程,效果滿意。


8、治療流行性感冒腮腺炎


用赤小豆五六十粒,研磨成粉,隨後用蛋清和冷水,調成粘稠狀,攤在沙布上,隨後敷在傷處,對腮腺炎的修復很有益處,具有快速消腫的功效。


9、治療顏面部青春痘


取赤小豆30克,雞內金10克。先將雞內金研末,然後按照平常方法煮赤小豆,於赤小豆將熟時,放入雞內金末調勻,可作早餐食用。


10、治療水腫、小便不利


赤小豆30g,草果6g,母雞1只,調味品適量。將母雞去毛雜,洗淨,同赤小豆同放砂鍋內,加入清水及蔥,姜,味精、食鹽等,武火煮沸後,轉文火燉至肉、豆爛熟,再加味精少許即可,每週2劑。


11、治療風瘙癮疹


赤小豆、荊芥穗等分,研為粉末,用雞蛋清調塗患處,有較好療效。


12、治療腳氣


赤小豆500克,大蒜50克,生薑10克(並破碎),商陸根10克。同水煮,豆爛湯成,放溫,去大蒜、商陸等,細嚼豆,空腹食之,慢慢將汁咽盡。


《本草綱目》故事:赤小豆善治惡瘡

赤小豆植物圖


使用注意


赤小豆的營養價值非常高,但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吃。如小孩平素吃東西較少,食慾不佳、營養欠佳、大便稀溏時,就不宜食用赤小豆。如果成人體質虛弱,正服用補益作用的中藥時,也不宜食用赤小豆,否則會影響藥物的療效。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身體消瘦之人忌食,陰虛津傷者慎服。


《本草綱目》故事:赤小豆善治惡瘡

歡迎大家底部留言,說說看完中藥故事的啟發。


《本草綱目》故事:赤小豆善治惡瘡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