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故事

小米的故事

老家是山東沂蒙山區,祖祖輩輩的父老鄉親們有種穀子的傳統習慣,山裡地長出的穀子加工成小米,老鄉們俗稱“山地小米”。這莊稼挺怪,越是肥沃田地裡長出的,小米質量並不好,在貧瘠的山地裡生長的穀子,加工出的小米,黃燦燦的,熬出的小米粥湯濃汁稠,喝著特別有香味,加工出的小米煎餅,又脆又香,老遠就能聞到米香味。

小米的故事

好多人對小米和穀子的概念有些模糊,其實小米就是穀子,穀子在古代稱為稷或者粟。長在地裡時都稱其為穀子,谷的種子叫谷種,播種時叫種穀,出了芽稱穀苗,長高竄了杆叫谷秸,抽了穗稱穀穗,脫成粒時稱穀粒,等到穀粒碾去殼皮,露出金身,黃燦燦的,此時才叫小米。碾成的小米就不能做來年的種子了,來年用的谷種是沒去殼的穀粒。

小米的故事

穀粒加工去皮成小米後,便可加工熟食了,小米可撈乾飯,最常做的是熬小米粥。米粒在鐵鍋裡炒熟,再過火一點,加水燒開,便是糊米湯,是農家暑天必備的飲料,涼透的糊米湯,防暑解渴,餘味留香。小米磨面可做煎餅,也可蒸饃。

小米的故事

穀子的種植比其他植物要繁鎖的多。一般是春季穀雨前後播種,播種前要對地塊精耕細作,施足底肥,山裡用不上機械,都是人工刨地耙平,然後一人扶耬一人拉耬,耩地種穀,如果有場小雨或地裡不幹,一週左右即可出苗,穀苗又細又弱,慢慢成長,長到四指高時,要疏棵定株,俗稱“剜苗子”,這可是個細密活,把濃密多餘的苗子撥掉,每隔四指留一棵定株,蹲在地裡大半天,腿麻腰痠,真不是個好乾的活。接下來,苗子疏密適宜,通風透光,穀子進入成長期。

小米的故事

穀子長到三十四公分高時,要施肥助苗,山地都是用農家肥,把圈糞曬乾砸細,在谷壟間開淺溝埋肥,一場雨後,穀苗墨黑油綠,接著就是撥節抽穗上粒,此時不但要防谷秸倒伏,更麻煩的是防鳥偷食,現在環境好了,山裡的野雞、斑鳩、麻雀成群,結隊到地裡糟蹋穀子,防護不好會導致穀子絕產,沒好辦法防治,只能用罩網子、綁假人、燃炮竹等笨辦法,死盯死守,從抽穗到收穫要等四十天的時間。

小米的故事

等到穀穗金黃,穀粒飽滿,可以割秸收穫了,連秸帶穗肩挑或車推運回到場院裡,還要選穗割穗,穀穗割完後要晾曬,曬乾的穀穗才能脫粒,機器或碌碡碾壓除去谷瓤,才會篩出穀粒,打出的穀粒,留好來年的谷種,其餘的入倉,食用時,取出穀粒再用機器或石碾加工去殼方成小米。

小米的故事

這是再有半月就可收穫的穀子,穀穗開始上粒,穀穗就會越來越重,自然就彎腰垂頭。

小米的故事

這是穀子地裡用來嚇鳥的假人。

小米的故事

山地小米雖然營養豐富,價值高,但種植繁鎖,效益低,不算帳,這些年種穀子的人越來越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