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著的孤獨——讀《一句頂一萬句》

靜心讀書/說不著的孤獨——讀《一句頂一萬句》

讀完這本書,有一種要再讀一遍《百年孤獨》的衝動,這種衝動就好像一股熱流在胸中奔騰,激盪起伏又莫名難受。幾年前讀的《百年孤獨》,而今天在讀完《一句頂一萬句》之後,在這本書裡得到了幾年前自己對另外一本書裡所有關於困惑與懵懂的全部解答,此刻的我內心既欣喜又悵然。這些全然是得自於讀書的每一次體驗。

這本書由兩部分組成,上部是《出延津記》,下部是《回延津記》。前半部分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的上話”的養女巧玲,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小說的後半部寫的是現在,吳摩西養女巧玲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說的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兩個故事,兩段人生,卻有一個共同尋找的主題,一個因尋找走出延津,一個因尋找走回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小說中的所有故事情節和人物關係,都和人與人之間能不能說的上話,說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溫暖靈魂有關。但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疲累也恰恰來源與此,“話,一旦成為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於是乎,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努力,一開始都想要找個說話的人,最後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人來說話。

靜心讀書/說不著的孤獨——讀《一句頂一萬句》

就拿書中的楊百順來說吧,他剛開始對外人不設防,跟所有人傾訴內心。在老賀家殺豬時,對老賀說出了對師孃的不滿,因老賀與老楊有過節,就將楊百順對師孃的不滿說給他師孃的哥哥聽,師孃的哥哥又添油加醋地轉告給師孃,師孃又說與師傅聽,剛開始是對師孃的不滿,傳了幾道後,楊百順說的話變成了全是對師傅的不滿。最後楊百順被逐出師門。換了工作之後,在染坊裡作為一個新人,他受到排擠,最後被引以為知己的猴子背叛。漸漸變得話少,不再輕易表達,直到遇到巧玲才遇上說上話的人。幾經週轉,好好的一個楊百順,就這樣變成了吳摩西,最後又變成了羅長禮,遠走他鄉客死他鄉。而書裡面的另一個人物牛愛國,他原先因為姐姐牛愛香的撮合和龐麗娜走到一起,然後為了挽回自己的妻子,為了和妻子說的上話,開始沒話找話,找好話,為妻子做魚,把自己弄得自己不像自己,最後還為了尋找與人私奔的妻子,走向延津,總歸是顛來倒去都是未能如他所願。

靜心讀書/說不著的孤獨——讀《一句頂一萬句》

不僅僅是楊百順、牛愛國,為了找一個說上話的人,擺脫所謂的孤獨,書中的人們都在努力著,上一代人在努力著,下一代人還在努力著。走出延津和回到延津既不是單純的出走和迴歸,而是一種人生的“輪迴”。這不是楊百順和牛愛國兩個人的歷史,實際上是“孤獨”的歷史,“孤獨”世代相傳,祖輩的故事在後輩的身上重演,祖輩的“孤獨”也在後輩身上延續。就像今天,我們的民族還在繼續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價一樣。我們今天許許多多的個體,又何嘗不是在努力著——擺脫“孤獨”,走出“孤獨”?

劉震雲在電影《一句頂一萬句》裡的題記寫到:“沒有神的世界裡,人只能一輩子都在尋找,尋找一個人,和他說一句知心的話,一個人內心的洪流,其實已經足夠淹沒整個世界。”但是,恰恰是這樣的人——最是千里難尋!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也許,我們要找的也不是一句話、不是一個人,關鍵是我們的信仰呢?在哪裡呢?又該去哪找呢?

靜心讀書/說不著的孤獨——讀《一句頂一萬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