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全球數字經濟創新源頭-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為何諾基亞、摩托羅拉等通信巨頭轟然倒下?百年老店柯達怎麼也驟然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移動互聯網是如何興起的,是誰開啟了這一切?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方舟:數字經濟創新史》試圖為讀者解答這些疑惑,該書作者趙小兵從投資人視角切入,探尋全球數字經濟創新源頭,梳理出一部時間跨度長達數十年的“數字經濟創新史”。

  對於這本書的創作初衷,趙小兵說,他是早期中國數字時代創業的參與者之一,見證了過去幾十年,我國學習數字經濟領域方面的創新經驗。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中國第一次在技術創新領域與世界保持同步,正是這種新氣象激勵他動筆撰寫這本書。

  書中,趙小兵將承載創新的平臺喻為“方舟”,以豐富的投資經驗為基礎,為讀者總結出實用的數字經濟“創新工具箱”。其中,他以“風口創新模型”“萬物創新模型”2個創新分析模型和互聯網+、數字化率、臨界點、創新分級等7個數字經濟創新定律,回溯了移動互聯網創新史的源頭,並結合鮮活案例揭示了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興衰密碼”。

  例如,趙小兵在書中揭秘,2012年,柯達這家攝影行業的百年老店,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遭遇最凜冽的寒冬。“柯達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市值從歷史峰值的210億美元,像自由落體一樣,降至這年年初的1.75億美元。過去的十餘年間,柯達市值蒸發超過99%。顯然,導致柯達股價下跌的原因是主營業務收入出現了單邊下降和持續虧損。”

  趙小兵進一步研究發現,柯達之死和以往任何一次大企業倒閉不一樣的是,柯達從始至終都沒有看到一個明確的競爭對手,也沒有任何人事先看好攝影這一市場,準備通過技術創新來取代柯達的地位。柯達的敗退,其實代表著在圖片數字化率100%的衝擊下,膠片工業整體性的消失。

  “過去,所有人都採用膠片相機拍攝,大眾用傻瓜膠片相機,愛好者和專業人士用單反膠片相機。拍完之後,我們把膠捲送到柯達沖印店沖洗成照片。如今,智能手機出現後,圖片行業100%數字化,從圖片的拍攝、展示、存儲乃至分享,都實現了數字化。這時,以膠片沖印為命脈的百年柯達被無情地拋下方舟。”趙小兵在書中如此闡述。

  當下,人們正極大地享受著數字經濟帶來的種種便利成果,包括購物時用微信、支付寶掃碼支付,美團點餐,抖音上分享各種自拍的短視頻等。以數字為核心的科技進步正在揚帆遠航,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10年。對此,趙小兵在本書中試圖用投資人的視角,提煉一些創新的規律和方法論,讓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創新帶來的更加持久、恆遠的財富。(貝 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