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緣政治上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

導語: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幾代國君都互相婚嫁,兩國有著深厚的友誼,因此還衍生出一個“秦晉之好”的成語。但是在秦穆公時期秦晉之好演變成了秦晉相爭,兩國為了圖霸大打出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兩國關係惡化的原因。

秦晉之好的來源

晉國是中原大國,在晉獻公時期陸續吞併了黃河東部地區的小國,土地逐漸與秦國接壤。秦穆公執政不久就開始針對晉國佈局防禦體系,秦國的主要防禦體系就是死守河西地區,同時派部隊奪取茅津渡口(黃河三大渡口之一)。茅津渡口十分重要,史書對其描述如下:

《平陸縣誌》:茅津地當水陸要衝,晉豫兩省通衢,冠蓋之絡繹,商旅之輻輳,三晉運鹽尤為孔道。

掌握此地就可以隨時渡河伐晉,晉國自然不會把這種險要地區交給秦國佔領。秦穆公非常清楚茅津渡口的重要性,為了避免晉國以此為由攻打秦國,與晉國搞好關係自然成了頭等大事。在兩國的交涉下,最終秦國向晉國求婚,兩國締結姻親關係,史學家稱這種關係為“裙帶外交”。

穆公任好元年,自將伐茅津,勝之。四年,迎婦於晉,晉太子申生姊也。

從地緣政治上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


我不認為雙方有多麼親熱,秦晉之好完全是雙方為了利益而促成的。秦穆公運用“裙帶外交”與晉國保持了將近三十多年的和平,在這期間秦穆公啟用百里奚等人大大的增加了秦國國力。但是晉文公親政之後晉國也在不斷的強大,城濮之戰擊敗楚國後更是成為中原霸主。隨著晉國的崛起,地緣政治這個問題又開始浮現到眼前,秦穆公不得不再次思考一下秦國的戰略方向。

秦國的地緣政治

現在網上很多人都認為秦國的成功是因為地理位置好,江郎可以明確的跟你說,但凡提出這個觀點的人,你直接上去大耳巴子抽他就行了。秦國的地理位置好是相對的,至少在秦穆公之前秦國的地理一點都不好,甚至可以說非常慘。如圖所示:

從地緣政治上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


秦國的東部地區是黃河,黃河實景如下:

從地緣政治上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


古代可沒有軍艦啊,軍隊渡河都要依賴皮筏艇,以春秋時期的生產力,各國都不具備大規模兵員投放的能力。這條河保護秦國不受晉國侵略,同時鎖住了秦國東出的道路。秦國只能從黃河南岸的潼關地區東出,但是秦國東出第一個面對的國家就是周王室。

春秋不比戰國,秦穆公時期周王室遇見叛亂,發出勤王令之後晉國和秦國都搶著去救周王。周王有著強大的影響力,至少在秦穆公時期還是一個不可撼動的存在。

從地緣政治上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


秦國東出的第一個敵人就只能是晉國,但是秦穆公時期晉國國力非常強大,雙方還在維持“裙帶關係”。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說秦國可以向南或者向北擴張啊,在這裡我要跟大家科普一下秦國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的地理情況。

如圖所示,秦國坐落在關中平原,北山以北地區就是丘陵、高原等複雜地勢。我們俗稱該地區為陝北地區,這片地區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勢如下:

從地緣政治上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


這種地方是非常不適合農業開發的,在古代農業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一定聽說過陝北貧瘠、關中富庶的形容詞吧。這種形容詞能讓我們對地域有一個簡單的認識,但是你根本想象不到陝北有多貧瘠、關中有多富庶。

2008年國土部對全國土地進行了清查,其中陝北地區約佔陝西全省總面積45%,常用土地耕地面積佔全省29.9%;關中地區佔陝西全省面積的19%,常用土地耕地面積佔全省51.45%。(陝西全省面積20.56萬平方千米,全省常用耕地面積2866.0千公頃)從數據上我們可以看出關中地區是陝西全省精華所在,八百里秦川遠盛萬里高原。

從地緣政治上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


陝北高原地勢導致農業十分落後,這種地方就成了遊牧民族的居住地,也就是義渠的地盤。秦穆公東出的道路受挫之後開始西擴,但他並沒有無休止的西擴,他西擴的主要地區就是關中平原,對陝北高原並沒有大規模擴張。秦穆公要向北擴,那就需要打敗義渠,費勁千辛萬苦才能佔領一點貧瘠地區,這種行為用一個詞語概括就是-得(nao)不(zi)償(you)失(keng)。

我們現在說秦國地理好是說秦國佔據了巴蜀地區,這才變得地域好,但是佔領巴蜀地區有多困難你知道嗎?佔據巴蜀之前必須越過秦嶺,秦嶺地勢如下:

從地緣政治上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


這地勢並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這種這種地勢寬300公里,海拔一般都是1000米以上。這個難度有多大?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後非常強大,但是謀士張儀確認為不應該南擴,應該東出三晉。秦國強大之後都不敢輕易南擴,更別說秦穆公時期了,那個時候的秦國根本就不具備南擴的實力。秦國南擴還是因為苴侯求救,秦惠文王才開始派大軍南下滅蜀。三國時期諸葛亮多次北伐無功而返,曹魏多次伐蜀也無功而返,為什麼?他們的指揮能力不行嗎?國力差勁嗎?不,他們並不差,而且因為秦嶺太難翻越了,在這種地方用兵難如登天。

綜上所述,秦穆公時期秦國並不具備北擴和南擴的實力,秦穆公第一念頭就是東出,去攻佔富庶的中原。我們研究歷史不能脫離時代來研究,在我們現在看來關中地區確實富有,但是在西周滅亡後夷狄長期肆虐關中平原,長期戰亂嚴重破壞了農業發展,關中地區的農業遠遠落後於中原。很多人說秦國得到了天賜寶地,這種言論看看就好,根本沒什麼用。秦獻公之前秦國河西地區被魏國攻佔,如果不是魏國戰略重心轉向中原,秦國就可以刪號重來了。為什麼?因為秦國在攻佔巴蜀之前缺少戰略縱深,八百里秦川幾乎無險可守,魏國一直壓著秦國打,如果魏國決心伐秦的話,那秦國未必不會滅亡。

從地緣政治上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


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各種史學家都在研究秦國成功的原因,甚至很多人單方面歸結到地理優勢上面,我個人認為這種言論是十分不客觀的,秦國在秦獻公之前被魏國壓著打的時候你們怎麼不提秦國地理有優勢?秦國統一天下了,那就是地理有優勢,四塞之國易攻難守,天佑秦國;如果楚國勝利了,他們還會說地理有優勢,南方適合農業發展,天佑楚國;如果魏國勝利了,他們仍舊會說地理有優勢,中原農業發達,天佑魏國;如果齊國勝利了,他們還是會說地理有優勢,東方經濟發達,天佑齊國。這種言論十分可笑,三國時期曹魏身處四戰之地仍舊勝利了,你們怎麼說?地理優勢從來都不是決定一個國家強盛的因素,決定國家強盛的永遠都是人。

地緣政治限制秦國北擴、南擴的道路,秦國並沒有第一時間西擴,反而是選擇東出。但是受制於周王室的影響力,秦國就把擴張方向放在了晉國身上。當時晉國非常強大,秦國寧可與一個強國爭霸也不去北擴、南擴、西擴。為什麼?因為東擴的代價比向其他地方擴張的回報大、代價小,秦國東出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同時東出也是在很早之前就部署的戰略,主要體現就是燭之武退秦師。

從地緣政治上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


秦晉相爭

公元前630年,晉、秦聯合攻鄭,鄭國派遣燭之武勸秦國退兵。當時燭之武的言論大概為以下幾點

1:秦國和鄭國不搭邊,因此就算滅了鄭國,秦國也沒什麼利益。相反如果放鄭國一馬,之後秦國使者如果出入中原,鄭國都可以當東道主。這一點就是讓秦國看到好處,舍不著孩子套不著狼。

2:秦國有恩晉國,晉國也割讓了部分土地給秦國,但是晉國白天剛給你,晚上就開始修城拒秦,你們這算什麼關係?晉國真的放心你嗎?你們的邦交關係在利益面前什麼都不是。這一點就是讓秦國認清自己,晉國永遠但是他的大敵,所謂的盟友關係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3:晉國今天在東部地區滅了鄭,那晉國下一步會幹什麼?北方夷狄地區晉國肯定看不上;齊國現在是個霸主,硬啃的話代價太大;他下一步肯定是向西方擴張,也就是攻打秦國。你又何必幹這種損己利人的虧本買賣(闕秦以利晉)。

不得不說燭之武說動了秦國,秦穆公開始慎重考慮局勢。從地緣政治上看秦國只有東出這一條道路,而晉國滅鄭之後也只有西進這一條道路。在這裡要說一下為什麼,晉國北部地區是中山國、林胡,也就是遊牧民族的地盤,再往北超過400等毫米降水線後就不適合農耕民族生活了,因此北擴條件有限。南部地區就是周、鄭,如果滅了鄭國,那就可以南下伐楚。但是楚國有廣闊的戰略縱深,晉國一時半會也吃不下。東部地區是齊國,齊國和晉國他們都是華夏民族,他們都是遵從周禮的,是屬於同一意識形態的諸侯。而秦國和楚國素來遭中原諸侯的歧視,孔子周遊不入秦、魏惠文王召開國際峰會不帶秦國、齊桓公“尊王攘夷”,縱觀春秋戰國都不乏有中原諸侯歧視秦國、楚國的例子。人們的偏見就如同一座大山,任憑你有通天本事都無法翻越,這種歧視一直到六國滅亡。

從地緣政治上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


有點跑題了,話說過來晉國把中原的小國都整合完畢之後必定會向大國動刀,基於意識形態的問題晉國的主要對手就是秦、楚。楚國有著廣闊的戰略縱深,但是秦國沒有,八百里秦川無險可守,晉軍渡過黃河之後就可直搗黃龍(秦都)。因此晉國吞併鄭國之後必然會侵略秦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同時基於秦國的地緣政治考慮,秦穆公最終放棄攻打鄭國,選擇單方面與鄭國結盟,並且派大夫幫助鄭國反擊晉軍。在後續秦國發動了滅鄭之戰,晉國在崤山地區伏擊秦國,導致秦、晉正式刀兵相向,秦晉之好演變成了秦晉相爭。

從地緣政治上看,為什麼秦晉之好會演變成秦晉相爭

總結

崤山之戰過後秦國開展了“聯楚制晉”的外交政策,並且把軍事中心轉到西擴了,迅速擊敗了一些小國,稱霸西戎地區。秦、晉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意識形態的爭鬥,他們必定會有一死一活。這一問題不只是秦國和晉國之間的矛盾,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多國家的矛盾都是由地緣政治引起的。秦、齊在戰國時期之所以友好是因為國土不搭邊,雙方沒有地緣政治的矛盾。在雙方國土搭邊之後秦國迅速開展了滅齊之戰,“遠交近攻”這一軍事策略就是依據地緣政治出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