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信仰該來自哪裡?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是發生在2500年前的對話,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如何執政的問題,孔子最終提到:自古以來人難免一死,但是如果一個國家人民沒有信仰,那就沒有辦法立國!


人的信仰該來自哪裡?

國字

信仰是什麼?

信仰是人們心中所認定的真理,有了信仰,人生的價值變得更為厚重;有了信仰,人們心中就有了指南針,便不會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迷失自我。

縱觀歷史長河,哪怕是平凡的普羅大眾也曾追尋過信仰。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其中自我實現需求就包括了信仰,可見信仰是人的一種本能需要。


人的信仰該來自哪裡?

馬斯洛需求層次


中國傳統文化古老門派“自然禪”傳人——翟山鷹老師,總結的重塑人生六法:建立信仰、遵守道德、增加智慧、平和心性、健康身體、掌控財富。其中信仰就是核心要素之一。


人的信仰該來自哪裡?

重塑人生六法


生活中遭遇質疑,如何才能做到內心平靜?堅定的信仰能讓你心如止水,在質疑四起時,能夠依舊我行我道。

管理企業時,是用利益維繫員工還是用制度來約束,不如選擇信仰,用信仰去與員工建立聯繫,這才是管理企業的長久之計。

信仰是照亮我們內心黑洞的生活指南,是改變我們工作態度的行動指南,那麼我們信仰該來自哪裡?

日心說的倡議人——天文學家哥白尼說神是:“宇宙間最卓越、最有條理的匠人”

辛亥革命首領——開國元勳孫中山先生講到:“革命的成功,在於仰賴神的恩助。”

人們信仰的來源並不侷限於尊崇佛法,信仰基督這些。信仰來自我們對這個世界不斷更新迭代的認知,來自我們對事物本質的把握和對規律的探索。

“信仰”披著看似虛無縹緲的外皮,實質上信仰來源於我們對內心的探索,不斷的內觀自省,能夠讓我們探索內心所追求的信仰,更好的重塑人生。

瞭解更多,關注【翟山鷹老師商業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