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滿族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白山滿族剪紙是生存於長白山區的滿族民間藝術,主要分佈在我省的通化、白山、吉林、四平等地。2008年1月,“長白山滿族剪紙”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10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作名錄》。

  長白山滿族剪紙題材獨特、造型獨特、剪技獨特,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是中國剪紙藝術中的瑰寶。同時,長白山滿族剪紙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與開發價值,是現代藝術賴以汲取營養的藝術之源。

長白山滿族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滿族剪紙起源於薩滿教,其祭祀時產生了表現薩滿崇尚、滿族信仰的剪紙——嬤嬤神剪紙、佛託剪紙、白掛籤剪紙等。滿族剪紙起源於為薩滿祭祀服務的獨特功能,形成了獨特的題材與獨特的風格。

  滿族人世代在長白山繁衍生息,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然而,由於滿族先民的遷徙帶來了這一地域文化的流動與湮沒。直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大,人們開始重視本土文化保護。1982年,時任通化地區群眾藝術館副館長的王純信,在田野考察中於通化縣發現了幾幅獨特的民間剪紙,那是兩個正面站立的男女人物和四折剪成的龜和蛙,題材獨特、造型古樸、剪技粗獷。經考證,這是滿族神靈崇拜、圖騰崇拜的遺蹟,並確認是滿族的民間剪紙,隨即走訪了這位剪紙作者倪友芝。於是,王純信發表了第一篇論述滿族剪紙的論文,倪友芝成為第一個被發現的滿族剪紙作者。

長白山滿族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在生生不息的傳承中才能得以延續和發展,長白山滿族民間剪紙作為我國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從湮沒到發現到保護到傳承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