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三鎮——魏博節度使

河朔三鎮——魏博節度使

轄區

魏州(轄貴鄉縣,元城縣,魏縣,館陶縣,冠氏縣,朝城。莘縣,昌樂縣),首府

博州(轄聊城縣,武水縣,堂邑縣,清平縣,博平縣,高唐縣)

相州(轄安陽縣,鄴縣,成安縣,內黃縣,臨漳縣,臨河縣,湯陰縣,林慮縣)

貝州(轄清河縣,清陽縣,歷亭縣,東武城縣,宗城縣,經城縣,漳南縣,臨清縣,夏津縣,永濟縣)

衛州(轄汲縣,新鄉縣,衛縣,共城縣,黎陽縣)

澶州(轄頓丘縣,臨黃縣,觀城縣,清豐縣)

短期佔領

瀛州(治今河北河間市)

滄州(治今河北滄州市)

德州(治今山東陵縣)

洺州(治今河北永年縣)

田氏時代

田承嗣

唐朝為了籠絡河北安史舊部,任命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同年六月改為魏博節度使),駐魏州(今河北大名),擁兵十萬,形同割據,與成德、范陽(盧龍)稱“河朔三鎮”。

田緒

貞元元年(784年),田承嗣的兒子田緒歸附朝廷,被授為魏博節度使。

田季安

貞元十二年因為暴疾而死,年僅三十三歲。少子田季安襲位。

田弘正

元和七年(812年),田季安暴死,妻子,召集諸將冊立其幼子田懷諫,田懷諫才十一歲,大權落入家僮蔣士則之手,蔣士則處事不公,經常隨便更換諸將職位,引起三軍憤怒的,擁立田承嗣的堂侄田弘正為留後。

田弘正歸順朝廷,放棄割據,為唐憲宗平定淄青、成德、淮西立下大功,是元和中興的關鍵人物。

李愬

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調為成德軍節度使,李愬為魏博節度使。

田布

長慶元年七月(821年),田弘正被成德軍都知兵馬使王廷湊殺害,終年五十八歲。家屬、將吏三百餘口一同遇害。

唐穆宗以田弘正之子田布為魏博節度使,全軍三萬人討王廷湊。

史憲誠

史憲誠鼓動軍士騷動逼死節度使田布後,自稱留後。朝廷無奈,授之節度使。

何進滔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何進滔殺死史憲誠斬殺史憲誠,擁立牙內都知兵馬使何進滔留後,朝廷無法,只好以何進滔為魏博節度使。

何弘敬

開成五年(840年),卒於任上。[10] 何進滔死,其子何弘敬襲父位為魏博節度使。

鹹通七年(866年),何弘敬去世,士兵推舉其子何全皞接任。唐懿宗認可了,任他為留後,867年又任命為節度使。

韓君雄

河朔三鎮——魏博節度使

鹹通十一年(870年),士兵譁變推舉將領韓君雄繼任,朝廷同意了。

韓簡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韓君雄去世,士兵推舉其子韓簡繼任,唐僖宗同意了,任韓簡為留後,次年任為全權節度使。

樂彥禎

中和三年(883年),韓簡攻打河陽節度使諸葛爽失敗。被部將樂彥禎取代。

唐僖宗任樂彥禎為留後,同年又任他為節度使。

趙文弁

文德元年(888年),魏博牙兵支持都將趙文弁為留後。

羅弘信

樂從訓得知父親被迫隱退,率軍三萬進軍魏州。趙文弁拒絕和樂從訓交戰。魏博士兵因為不知趙文弁意欲何為而殺了他,另推將領羅弘信為節度使。

羅紹威

光化元年(898年)九月,羅弘信去世,年六十三歲。魏博軍推其子節度副使羅紹威為留後,得到唐昭宗認可並任命為節度使。

天祐二年(905年),牙軍李公佺作亂。 天祐三年(906年)羅紹威派親信楊利言向宣武節度使朱溫求救。

河朔三鎮——魏博節度使

羅紹威在朱溫的援助下,誅殺魏博牙兵。根除了延續二百年的牙兵之患。這使整個魏博的軍隊都恐懼起來,六州皆反。歷時半年,叛亂才得以平息。

雖然羅紹威藉助朱溫除去了自己的心腹大患,但魏博從此元氣大傷,逐漸衰弱,只得依附朱溫,逐漸淪為小藩鎮。

相對於成德鎮的平穩局勢,魏博不穩定,是牙軍隨意廢立節度使的結果。當時人稱“長安天子,魏博牙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