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為何不利用地域優勢,在最窄的地方挖掘運河替代馬六甲海峽?

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的發展,在交通運輸中水上航運佔著重要的比例,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各個國家對於航運的重視不斷的加大。提到國際航運就不得不提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忙碌的海峽之一,它的管轄權現在是由三個國家共有,主要是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三個國家。由於馬六甲太過繁忙,所以它給這三個國家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非常驚人的,這就使得毗鄰馬六甲的國家非常眼紅,這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泰國。


泰國為何不利用地域優勢,在最窄的地方挖掘運河替代馬六甲海峽?


泰國認為,在周邊的這些國家之中自己是完全有這個能力去分享馬六甲海峽帶來的紅利,所以泰國方面的計劃是,由於自身狹長的國土形狀,決定在其中開鑿一條運河,這就是經常被提及的克拉運河,這個計劃每年都會在泰國被提及,但是一直沒有被付諸實踐,而早在一戰期間朱拉隆攻就已經開始提議了,但是由於戰爭影響一直被擱置,這個問題本來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但是現在泰國為什麼還遲遲沒有去實施呢?畢竟泰國利用自身的地理優勢,在最窄的地方開鑿出一條運河去取代馬六甲海峽,看起來是說得通的呀。


泰國為何不利用地域優勢,在最窄的地方挖掘運河替代馬六甲海峽?


其實在近代以來,海上貿易愈發繁榮,馬六甲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所以泰國其實對於運河的開鑿是非常的渴望的。雖然運河的開鑿對於泰國來說是一件特別有經濟利益的事,但是開鑿運河也是一件特別耗時耗力的事情,雖然可以帶來巨大的收益,但是前期的開發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我們都知道泰國的經濟效益其實一直都不太好,國家的財政收入一直處於低迷狀態,所以對於開鑿運河這樣大額的經濟支出他們是難以承受的。


泰國為何不利用地域優勢,在最窄的地方挖掘運河替代馬六甲海峽?


另一方面,泰國的政權其實一直是比較動盪的,關於開鑿運河的問題一直在泰國軍方和政府之間爭論不休,而且國家在出臺政策的方面也沒有明確的指示,政策也一直變來變去,如果強制性開通運河的話,很有可能造成泰國南北的分裂,甚至是國家局勢的動盪,所以泰國政府對於這個決策還是十分的謹慎的。很多人提議說泰國可以選擇通過引進外資的方式來開發運河,但是這樣一來泰國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就會降低,對於到手的利益沒有人想要讓出去的。


泰國為何不利用地域優勢,在最窄的地方挖掘運河替代馬六甲海峽?


總之,泰國遲遲沒有開鑿克拉克運河是有其現實原因的,不管是國內和國際都是需要考慮的,而且對於世界事務都喜歡去參與一下的美國來說,對於馬六甲的這塊風水寶地自然不會放棄,美國也用各種方法控制著馬六甲海峽,所以對於落後的泰國來說,想要憑藉自身的力量開鑿運河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泰國為何不利用地域優勢,在最窄的地方挖掘運河替代馬六甲海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