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一號到達發射場後的歷險記

神舟一號是我國第1艘無人的“載人飛船”,航天人們“爭八保九”(保證在1999年發射,爭取在1998年發射)終於在上世紀末成功將飛船成功發射。

神舟一號到達發射場後的歷險記

航天難,載人航天更難!飛船在研發過程中的“難”就不用我過多贅述了。下面說說神舟飛船到達發射場後到成功著陸前的故事。

一根斷掉的信號線引來了許多北京的專家

1999

指揮部決定,10月2日在發射場進行一次大合練。

在這次合練中火箭系統表現良好,但是飛船的表現就有些不順利了。

在測試中,工作人員發現返回艙的電竟然加不上去了。當時測試人員認為,可能是飛船返回艙內的控制器出現了問題;在第二輪測試中,飛船又出現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一個定向陀螺儀被卡在了裡面,原因未知。得知這兩個消息後,發射場立刻就炸了鍋。

這個被認為出現故障的控制器,屬於環控生命保障系統,而另一個陀螺儀則為飛船提供定位的基準信號。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就必須打開飛船的“防熱大底”來一探究竟。

而打開“防熱大底”可不像是打開返回艙艙門那麼簡單。如果打開“防熱大底”,飛船的七十多根線纜就要重新拔出、對陀螺儀的精度要從新測量……而且,一旦操作失誤,發生一點紕漏,就有毀掉整艘飛船的可能。更要命的是,當時飛船上的大部分設備都沒有備份。如果“手術”過程出現一點意外那麼中國的第一艘飛船就可能無法在20世紀結束之前發射。

但幸運的是,飛船內部有一套備份系統,如果這套備份系統在天上正常工作,那麼任務是可以順利進行,按時完成的。

當時有兩種聲音,“拆”還是“不拆”?

“拆”,就有可能把飛船弄壞了。據有關部門計算,如果把飛船“防熱大底”打開,就有高達96.3%的可能對飛船產生新的損害。如果某個設備被拆壞了,那麼飛船就有可能因為沒有替補設備而推遲發射。如果飛船產生了未被髮技術人員察覺的問題,那麼飛船很有可能在太空、在返回時出現問題。

“不拆”的勇氣來自飛船上的備份系統,但如果備份系統在天上出現問題呢?雖然打開“防熱大底”的確有風險,但,不帶問題上天。是發射場幾十年來一條鐵的準則。

神舟一號到達發射場後的歷險記

事情很快就驚動了北京,各位航天專家陸續抵達發射場。工程指揮部召開七大系統“兩總”(總指揮和總師會議)緊急會議。

雖然會議過程仍有很大爭議,但是這次會議取得了實質性結果——“拆”!

總指揮曹剛川說到:“我知道,你們都等著我表態。不拆開飛船大底就不會捅出新簍子,就能保證發射進度。如果備份在天上聽話,還能保證試驗飛船的正常飛行,這樣的話上下全好交代。不會錯。

爭八保九,我喊的最厲害。用電性測試船改裝試驗船,最後也是我拍的板。現在飛船肚子痛,難道我們要讓它到天上去拉稀嗎?

我知道有盼著我說一個字的,也有盼著我說兩個字的,我現在就說一個字——開。而且誰開誰得立軍令狀,絕對不能開出問題”。

拆開飛船大底這天所有的人都來了,氣氛尤為凝重。返回艙被穩穩的吊起。大家知道這就算成功了一半,因為飛船一旦搖晃,火工品就有可能爆炸。拆開後,專家們鬆了一口氣,故障原因並不複雜,只是一根小小的信號線,在合攏大底時不小心被壓斷了。

經過這一番折騰,飛船的發射時間由原定的11月8日至12日,推遲至11月18日。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天不時”。

再次推遲

已經遭遇過兩次颱風的遠望1號測量船遇到了更強烈的風暴。遠望1號能否按時到達預定海域又成了一大問題。同時,飛船應用系統總設計師顧逸東,接到了北京中科院空間環境預報中心傳來的一份加急電傳。飛船有可能與獅子座流星雨相遇。

神舟一號到達發射場後的歷險記

當時顧逸東問道,18日遇到流星雨的概率是多。北京空間環境預報中心主任龔建村說,18日發射,風險為100%。推遲24小時,風險為6%。推遲48小時,風險近乎為零。

最後大家決定不能冒風險,這次,確定了飛船的最終發射時間——11月20日。

發射

場坪人員注意、發射區人員注意,30分鐘撤離人員,現在抓緊時間撤離……

神舟一號到達發射場後的歷險記

火箭進入發射前30分鐘程序。就在這時發控臺操作人員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火箭精瞄顯示儀表指針變得不正常,開始左右搖擺。此時火箭已加入燃料,進入不可逆狀態。技術人員火速趕來排查故障,但還是沒有解決儀表的異常。發控臺操作手經過分析得出結論,設備故障可能是塔架在打開後出現的電磁干擾所致。故障在火箭發射前難以排除,需要立刻對火箭進行人工瞄準。隨後趙敬花、嶽全龍等技術人員迅速進入崗位手動調整。終於在發射前10分鐘對火箭實施精瞄。

11月20日凌晨6:30,火箭準時點火。

神舟一號到達發射場後的歷險記

程序轉彎、助推器分離、一二級分離,隨後指揮大廳響起掌聲。這時前方測控站傳來消息:火箭的飛行速度正在急速下降。不過很快就恢復了……之後船箭分離,指揮大廳再次響起掌聲。

三次指令注入失敗

這個是被媒體報道比較多的。

按照事先預定的程序,飛船進入最後一圈時,地面將會對飛船發出一個對降落軌道進行修正的指令。如果飛船不接受指令,那麼飛船的落點可能會偏離預定區域四十公里,甚至是失去控制。

飛船進入第13圈時,

渭南第1次返回控制指令注入失敗。

青島第2次返回控制指令注入失敗。

遠望2號第3次返回控制指令注入失敗。

很快飛船進入到了第14圈,也就是最後一圈。最後一次的機會留給了在大西洋的遠望3號。遠望3號只有47秒的時間完成任務。

神舟一號到達發射場後的歷險記神舟一號到達發射場後的歷險記

麻煩不僅是注入失敗,當飛控組的專家們對原來第1條指令進行刪除時,一連刪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最後只剩下10秒了,飛控組果斷向飛船發出應急指令,終於打開了飛船內的接收設備,轉換了應急電源。

神舟一號到達發射場後的歷險記

1999年11月21日凌晨3:41,神舟1號試驗飛船歷經21小時11分,繞地飛行十四圈後成功返回地面。在內蒙古中部地區著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