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出身名門,為何有的一進宮就是主子,有的只能當宮女?

《禮記·昏儀》說:"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以上所說,皇帝的嬪妃共有一百二十四位。我們常說皇帝坐擁後宮佳麗三千,這離三千數量上也差得太遠了。

同樣是出身名門,為何有的一進宮就是主子,有的只能當宮女?

我們先不考慮後宮女子是否都是佳麗,單單三千這個數量就讓我們有點懷疑了,畢竟歷代的文人們都喜歡用誇張手法來。其實也算合理,只是大家的算法不一樣。

其實後宮佳麗三千指的不是後宮嬪妃,而是宮女,兩者屬於包含關係,就是說宮女不是狹義上的在宮中服役的女子,而是指包括嬪妃在內的所有後宮女子。 如果這樣算的話,皇帝后宮三千也合情合理。

同樣是出身名門,為何有的一進宮就是主子,有的只能當宮女?

宮女在很多宮廷劇中都有出現,但她們並不能像影視劇中那樣,在前朝後宮中自由出入,後宮女子沒有允許是不能出後宮的。像《甄嬛傳》中果郡王邂逅甄嬛,還隔三差五地出入後宮與她相會就更扯淡了,因為除了皇帝,其他男子沒有允許一律不許進後宮。

宮女來源

漢朝之前,宮女主要來自戰敗國的女俘或罪犯女眷。漢代以後,由朝廷派專人,於民間挑選良家美女,年齡13以上20以下。一旦成為宮女,便要和家人斷絕聯繫,與外界隔絕。

同樣是出身名門,為何有的一進宮就是主子,有的只能當宮女?

他們入宮後如果有幸被皇帝看上成為嬪妃,就能擺脫被奴役的命運成為主子,如漢文帝的皇后竇漪房。但這是極少數,大部分宮女在寂寞、悽清中孤獨度日。

唐詩“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描寫的就是宮女們漫長而孤獨的深宮生活。

同樣是出身名門,為何有的一進宮就是主子,有的只能當宮女?

宮女想得到皇帝的青睞成為後宮的主子畢竟是小概率事件,那有沒有一入宮就成為嬪妃的情況呢?當然有,就是

清朝的選秀制度。

前幾年大火的《延禧攻略》中,爾晴是的祖父官至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長),而納蘭淳雪的父親只是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官職位於爾晴祖父之下,為什麼納蘭淳雪一進宮就被封為舒貴人,而爾晴只能當宮女?

同樣是出身名門,為何有的一進宮就是主子,有的只能當宮女?

清朝的選秀制度

選秀制度是清朝

特有的,後宮中從皇后到宮女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雖然同為“旗人”但也是有等級之分的。

清入主中原後,將旗人分為八旗內務府包衣三旗

八旗就是有社會地位的上層人士,內務府包衣三旗則是皇家奴才。兩者的社會地位不同,挑選的方式和入宮後的地位就不同了。

同樣是出身名門,為何有的一進宮就是主子,有的只能當宮女?

秀女和宮女的區別

剛開始兩者沒有多大區別,順治後就將秀女宮女分開。

1.“八旗”秀女。

八旗秀女從滿、 蒙、漢八旗官員的女兒中挑選,由戶部主持,三年一次。目的是備皇后妃嬪之選或者賜婚宗室子弟

八旗制度是清朝滿族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是努爾哈赤於1615年正式創立,後來皇太極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同樣是出身名門,為何有的一進宮就是主子,有的只能當宮女?

所以,八旗中不僅有滿族人還有漢族人和蒙古族人,一旦成為八旗中人,地位再低、官職再小,進宮也會成為皇帝的嬪妃。


2.“包衣三旗”秀女。

清 昭槤《嘯亭雜錄·內務府定製》:“選宮女,於內府三旗佐領內管領下女子年十三以上者,造冊送府。”

“包衣”秀女從包衣三旗的女兒中挑選,由“內務府”選拔,每年一次,目的是為宮廷增加勞動力

同樣是出身名門,為何有的一進宮就是主子,有的只能當宮女?

所以爾晴,即使她出身名門,祖父身居高位,因為不在八旗之內,所以進宮只能是供人差使的宮女。

3.宮女也可翻身變妃嬪。

雖然選上來的包衣秀女要受人差遣,但也不是沒有翻身的機會。如果你被皇帝看上成為其嬪妃,從“答應、常在、貴人、嬪、妃、貴妃、皇貴妃”一路晉升。

到妃位以上級別時,皇帝就會給你“抬旗”,從“包衣三旗”進入“八旗”,這時皇帝就會賜給你家族一個滿族的姓氏。從此你的家族就可以擺脫社會下等人的宿命了。

如乾隆的令妃,就是魏瓔珞的原型,她原姓魏,後來晉升到皇貴妃時,皇帝就為其家族抬旗了,賜姓“魏佳氏”。

同樣是出身名門,為何有的一進宮就是主子,有的只能當宮女?

總結

統治階級為鞏固統治,將人分為三六九等,普通人很難突破現有階層,人們一般會將光宗耀祖的願望寄託在男子身上,因為起碼他們還能參加科舉,取得功名入仕後就能突破階層,走上上流社會,所以才有那麼多人如此熱衷於功名。

參考文獻:《宮女談往錄》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