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之死,怪誰

1056年,京師逢雨災,歐陽修藉此連上兩道疏文,假託陰陽五行之說來彈劾狄青,理由是“為國家消未萌之患”。

狄青是誰?

他可是北宋名將,生前歷經二十五戰,大破過西夏軍,還夜襲崑崙關,平了儂智高之亂,可謂戰功赫赫,連仁宗皇帝都稱他是“朕之關張”。

另外,狄青任樞密使(管理軍國要政,權力與宰相相當)之職已有多年,加上他為人深沉有謀、謹小慎微,按道理來說他不會有什麼明顯的過錯。

在南征大勝之時,有報告說敵軍死者中有穿金龍衣的人,於是周圍的人都說那死的人是儂智高,狄青卻不這麼看待。

他當時對大家說的是:“安知非詐邪?寧失智高,不敢誣朝廷以貪功也。”

由此可見他的心思縝密。

比如有一次在定州任副帥的時候,狄青宴請主帥韓琦的同時,也邀請了當地名士劉易作陪。酒宴前,有藝人講儒生的段子,裡面大概含有譏笑的意思。劉易這下不幹了,他這人平時就是個易怒、乖戾之人,現在這麼一聽,就認為這是狄青的故意安排,結果不但摔碎杯盤,還把狄青臭罵一頓。

狄青非但沒回罵,或者如平常武夫一般暴躁動手,而是在被劉易大罵時,一直神情自若,同時溫聲相勸,不止如此,第二天狄青還主動到劉易府上再次說明情況,由此可見他的寬廣胸襟。

即便狄青戰功赫赫,為人謙恭謹慎,但他還是被眾文官給參了。

狄青之死,怪誰

《宋史》中記載,歐陽修在疏文中虛構了一些神怪之說,並認為他任樞密使一職不妥,以此要求將狄青驅逐出京,雖然這些迷信之言並非事實,但這已經足以將狄青困於難以辯解的政治危境之中。

除了歐陽修,還有文彥博等大臣對狄青也參了一本,文彥博倒是沒有像歐陽修那麼拐彎抹角,面對宋仁宗“狄青是忠臣”的堅持,他這一句“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有巨大殺傷力的反問,才在仁宗的心裡紮了一根刺。

不久,又有謠言四起,說狄青家的狗長了角,晚上他家還有火光沖天的異象。

就這樣,在群臣的“努力”及謠言傳播下,皇帝的信任度嚴重下降,就這樣從歐陽修彈劾,到狄青被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狄青就“以熟狀”被宋仁宗罷免了樞密使之職,並被外放至陳州任州判。

第二年二月份,狄青嘴生毒瘡,三月份時,他便在抑鬱與驚懼中去世。

大家看到狄青因“莫須有”之名而死,是不是想到了岳飛的冤殺?

有點相似,不過與岳飛有一點不同的是,岳飛是被奸臣害死的,而狄青是被一幫名相賢臣“冤枉”的,比如歐陽修、文彥博、龐籍等。

說到原因,有的說是因文官集團對武將的排擠,有的說是歐陽修等人為了讓其及時抽身而對他採取的保護之策。

狄青也想知道原因,他就去找宰相文彥博,他說自己是忠心為國,並無二心,朝廷為什麼這般對待自己,文彥博只冷冷的六個字便道破其中原委:“無他,朝廷疑爾。”

北宋的那些統治者確實被五代十國時期的武夫亂國嚇怕了,於是便確立了“文人治天下”國策。

其實,在狄青之前,除了開國大將曹彬以外,並沒有任何武將出任過樞密使一職,而是皆由文官擔任。

所以,這樞密使一職,雖然位高權重,但是個燙手山芋啊。

如果文人做了這把椅子還罷,如果是一介武夫坐上去了,那這就是與宋朝的基本國策相違背,那麼文人們,乃至整個朝廷都是他的敵人。

即便這個武夫是看似完美的狄青,也不行!

終究是一場考驗政治智商的遊戲,可以進去,但玩了不該玩的,勝得起,最後卻敗不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