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魏國的內亂——韓懿候和趙成候誰的策略更靠譜

一代梟雄魏武候死後,因為沒有立儲君,造成兩個兒子魏罃和公中緩為爭奪君位大打出手,魏國由此發生內亂。歷史一再證明,只要有內憂,必然會伴隨外患。江湖法則也一再提示:趁你病要你命。於是同為三晉的兄弟之國,韓國和趙國來趁火打劫魏國。

韓懿侯和趙成侯聯合出兵攻打魏國,在濁澤這個(山西省夏縣附近)地方交戰,大敗魏軍,包圍了魏國都城(安邑,山西省夏縣)。本來勝利在望,但是韓懿候和趙成候對"分贓"之事產生了分歧。趙成侯說:"殺掉魏罃,立公中緩為魏國國君,然後讓他們割一些地給我們,我們再退兵,這是對我們兩國最有利的做法。"韓懿侯說:"不妥。殺死魏國國君,是強暴;割地後才退兵,是貪婪。不如讓魏罃和公中緩兩人分別治理魏國,魏國分為兩半,比宋國、衛國還不如,我們就再也不用擔心魏國的威脅了。"兩人都不同意對方的意見,所以韓懿候生氣的率領韓國的軍隊乘夜離去,沒有韓國的幫助,趙成侯也只好退兵歸國。這使得魏罃有了喘息的機會,在韓國和趙國撤兵之後,魏罃打敗並殺死了公中緩,從而即位,魏罃就是後來有名的魏惠王。

韓懿候的方案是分裂魏國,要永遠的消除隱患,而趙成候的方案是割讓土地,目的是要獲得利益。從表面上看,韓懿候的方案屬於從本質上解決問題,眼光更長遠,而趙成候的方案明顯的短視,只是想佔點小便宜,遠沒有韓懿候看問題的深度。

執行方案不是創意比賽,孰優孰劣不能只看想法,但更關鍵的是看能否落實。只有能落實的方案才能被稱之為好方案,如果沒有可行性,一切都是紙上談兵。從可行性上來說,我覺得趙成候的方案更加的合理。

面對魏國的內亂——韓懿候和趙成候誰的策略更靠譜

戰國時期地圖

為什麼韓懿候想把魏國一分為二,讓魏罃和公中緩分而治之的方法不可行呢?

我的理由是,因為公中緩沒有實力和魏罃分庭抗禮。分析如下:

1、 從正統性上來說,魏罃是長子,公中緩是弟弟,公中緩本來就沒有資格和魏罃爭位置,公中緩來爭奪王位,在法統上屬於以下犯上,是不受法統支撐和保護的,這就造成公中緩不具備魏罃的政治優勢。

2、 從民意擁護度上來說,公中緩也不是魏罃的對手。這一條緊接第一條,可以說是因果關係,因為公中緩沒有法統上的優勢,所以會缺少民意支持。

3、 從雙方實力上來說,公中緩更不是魏罃的對手。如果開始時沒有趙國和韓國的介入,公中緩就已經被魏罃滅掉了,事實也證明,在韓國和趙國撤兵後,公中緩馬上就兵敗被殺,可見沒有外援,以公中緩的實力是無法和魏罃抗衡的。

4、 從權利鬥爭的遊戲規則來說,政治鬥爭向來只有一個贏家。無論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只要目的是"一統江湖",而不是偏安一隅,魏國最終都會合二為一。韓趙兩國最終都撈不到好處。魏罃和公中緩,就像是任我行和東方不敗,無論誰上位,都決不允許魏國分裂。

面對魏國的內亂——韓懿候和趙成候誰的策略更靠譜

魏惠王劇照

所以,趙成候的方案才是可行的,因為當時韓趙的軍隊有能力把魏罃殺掉。而且我認為扶持公中緩上臺是更高明的方法,因為一旦把魏罃殺掉,也就意味著魏國就沒有了合理合法的接班人,這時他們強行扶持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公中緩上位,公中緩自然會感謝韓趙兩國,割讓土地自然不在話下,這就會使得韓趙兩國得到實在的好處。就算公中緩是中山狼一樣的人,也沒有關係,只要趙韓兩國不讓公中緩把魏罃的後代殺光,使得魏罃的後代有機會流亡到外國,那就無異於就是給公中緩的頭上懸起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公中緩雖然可以把魏罃在魏國的所有擁護者全部消滅,但是隻要沒法把魏罃的後代斬草除根,魏罃的後人就可以藉助其他國家的軍隊來爭奪君位,這種利用外國軍隊復辟君位的事情在戰國時期是十分常見的。

只要魏罃的後代存在,那公中緩的繼位就永遠沒有正統性。一旦魏國的政治有任何的風吹草動,魏罃後代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在魏國掀起一場血雨腥風。保留了魏罃的後代,就相當於保留了魏國革命的火種,那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種。

即便魏罃的後代沒有實力和公中緩爭君位,也不想來爭位置,但總會有一部分野心家來利用魏罃後代的身份,從而大做文章,所以只要魏罃的後代存在,那就是給魏國的政壇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的炸彈,埋下了產生內患的種子。一旦魏國總是疲於安定內患,那還怎麼能向外發展呢?所以說趙成侯的方法,才是真正可以削弱魏國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