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城”有溫情邵武用“繡花功夫”做城市治理文章

來源:閩北日報

“鐵城”有溫情邵武用“繡花功夫”做城市治理文章

日前,在邵武市行政服務中心,“民生110”工作人員正通過實時視頻處理市民求助。 (伊凡 攝)

晨光微露,鳥語啁啾,富屯溪畔,健身的青年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

涼風習習,枝葉沙沙,三公廊橋上,乘涼的老人回味往事濃淡;

華燈初上,輕歌曼舞,音樂噴泉旁,休閒的人們樂享歲月靜好;

……

邵武,這座別名“鐵城”的城市,卻處處散發出柔美的魅力,時時傳遞著一股溫情。

城市建設有靚度

“邵武在城市規劃上抓得早、抓得實,上世紀80年代就已規劃了四縱七橫城市框架,頗具氣勢。”邵武市住建局局長黃學偉介紹,2015年,邵武成為省內首批、閩北唯一“多規合一”試點,逐步構建出“一城四翼”融合發展的城市格局。

循著繪好的藍圖,這些年來,邵武這座城市的整體“骨架”基本未變,城市“肌理”卻在不斷完善。

“以前找個地方停車很難,停在路邊又時常被抄牌罰款,有了公共停車場後,安心多了,方便多了。”前不久,邵武市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地下停車場正式投入使用,貨車司機梁先生對此頻頻點贊。

“城市建設得從便民惠民的角度出發,建設停車場沒有空地,我們就向地下要空間。”黃學偉介紹,去年,邵武市共投入3000多萬元,建設了面積8400多平方米、設有250多個停車位的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地下停車場和麵積2200多平方米、設有90餘個車位的行政服務中心地下停車場。“地下是停車場,地上是籃球場、七人制足球場等健身場地,既有效緩解了城區停車難問題,又為市民提供了更為舒適寬敞的運動休閒活動場所。”

以民為本,為民著想,邵武在補齊城市基礎設施民生短板上下足了功夫。

“熙春公園、城南公園、福山公園、嚴羽公園、凱旋公園……在我們邵武,大大小小的公園不下30個,休閒放鬆有許多好去處。”正在晨練的範大伯說。

9日午後,88歲的老人駱鬥旺閒適地坐在橫跨古山溪的三公廊橋上,感受愜意慢生活,“這裡空氣好,是我們幾個老夥計常來的納涼地。”

橋畔,親水而建的棧道,把人們的視線延伸到富屯溪與古山溪的匯流處,水波盪漾。沿著富屯溪一側的濱江道向前,改造後的城市書吧臨溪而立,市民在飽覽自然景觀的同時,也收穫了精神財富……

據瞭解,近年來,邵武市投入3億多元,建設了西起越王橋、東到東關大橋、南至嚴羽公園,總長20公里的“兩溪四岸”濱河景觀工程,包含了綠化帶、親水平臺、健身步道、沿線綠化以及歷史人文雕塑等景觀。

2018年,曾被譽為“華東第一噴”的邵武音樂噴泉改造後,於南平市第二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召開之際曼妙復出,驚豔了市民與遊客。

除了音樂噴泉,還有夜景工程、福山夜市、燕林移動地攤、邵武美食街……一系列動作,讓邵武的夜晚亮起來,火起來。

“邵武既有現代都市的大氣,又有著山水小城的浪漫。”來自泰寧的林先生這樣評價。

城市管理有溫度

一座宜居宜業、讓人舒心的城市,離不開高質量的“建”,更離不開高水平的“管”。

上午9時,位於五四路天橋下的“無聲水果攤”開張了。繁忙的車流人流中,攤主餘春霞靜待顧客。

餘春霞有聽力障礙,三年前,城管協助她搬到了這處免費的愛心固定攤位。

“愛心小攤位,卻是民生大文章。”邵武市城建監察大隊大隊長陳文俊說,為了管理好流動攤販,維護城市文明,他們在城市中心商業區合理利用樓梯角、步道下的空間設置愛心攤位,免費提供給貧困戶、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經營,在不影響市容和通行的情況下為他們解決生計難題。

“現在的月收入有兩三千元了,希望以後能開一家水果店。”餘春霞在本子上寫下期待。

站在群眾的立場想問題,不搞“一刀切”,類似的暖心舉措還有許多:籌建惠民中草藥市場,安排60歲以上、殘疾、貧困的商販免費使用,減少城區“肩挑手拎、沿街叫賣”的現象;籌建北門社區市場,讓流動攤販有了固定攤點,原本擁擠髒亂的街道恢復潔淨暢通;在福山腳下建設佔地16畝的福山夜市疏導點,引導城區佔道經營的夜市攤點和流動攤點集中規範經營,維護城市文明的同時,也點亮了“夜間經濟”……

每天早上六點,熙春路的“街長”曾令熙就早早來到這條全長近4公里的市內主幹道執勤,3名隊員交替換班,直到夜裡十一點半。

“‘街長’就像移動‘天眼’,能及時發現、反饋問題。”陳文俊介紹,2018年,邵武創新性地推行“街長制”管理模式,由城建監察大隊隊員擔任“街長”,對城區主次幹道經營秩序、市容市貌和環境衛生等情況進行實時監管,對佔道經營、亂貼亂掛、亂搭亂建等行為進行勸導、制止及查處。

“現在‘街長’不單單是執行管理任務,還要在執勤過程中服務好市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幫扶,樹好城管形象。”陳文俊說,“我們還邀請有公信力的社會閱評員,對城市門戶網站上詆譭城管形象的帖子進行真相還原和事件點評。採取這些內外兼修的舉措後,邵武城管隊伍在群眾心中的形象越來越好了。”2018年,他們的隊伍還被評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強基礎、轉作風、樹形象”專項行動表現突出單位。

剛柔並濟的城市管理方法,得到市民認可,越來越多市民志願加入城市服務團隊,建設和諧美好家園。鐵城愛心公社、同心助殘服務社、小紅帽志願服務隊、地震救援隊、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團隊等十餘支民間志願服務團隊不斷壯大,數千名志願者共同努力,讓鐵城更美、更暖、更和諧。

“治理城市就是要在細微之處見功夫、見質量、見情懷。”邵武市城管局局長劉健說,“城市管理無法一勞永逸,轉變思維、轉變態度、轉變方法,以民為本,以情動人,才能讓城市充滿溫情。”

智慧城市有高度

作為福建省社會治理創新試點縣市,邵武一直在積極探索社會治理的新途徑、新方法。

2014年,邵武市就探索了以社會網格化“民生110”服務體系為主的新方式,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邵武將各類服務電話和投訴電話有效整合,將群眾耳熟能詳的“110”作為統一的服務熱線,在“110”報警平臺開通民生服務功能,凡群眾撥打“110”,非警務事項一律轉接到“民生110”平臺受理,將群眾反映事項,分門別類,分別交予相關職能部門、基層管理組織、社會化專業服務機構,採取聯動調處、社區服務、社會化專業服務等方式,逐項落實,讓社會治理更科學、更高效。

大數據時代到來,城市建設管理也邁入了智能化。

在邵武城建監察大隊的工作大廳裡,“渣土運輸源頭監管平臺”顯示屏上,每一輛進入市區的渣土車輛都被實時監控。

“我們運用電信導航定位綜合服務,對渣土車進行線上動態監管,一旦發生‘滴灑漏’和‘亂卸倒’,我們可以通過溯源功能,找到違規車輛。”邵武城建監察大隊辦公室副主任陳立群說,“以往渣土車‘滴灑漏’問題是我們城市管理的難點和痛點,時常無法找到源頭進行追責和處理,如今有了這個智慧平臺,配合街面現場巡查,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渣土運輸源頭監管平臺”只是邵武智慧城建的一個小應用。邵武還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建設昭陽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智慧社區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其中蘋果公館“智慧社區”項目通過建設(ICT)基礎設施、認證、安全等平臺,建成社區發展的智慧環境,目前已形成集水、電、氣、電信繳費平臺和門禁、車禁等業務平臺的社區一站式便民服務網絡。

“打造信息化‘高速公路’,讓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今年5月,涵蓋900多個政務服務事項的邵武政務服務“旗艦店”落戶福建省網上辦事大廳。“這在全省縣級市尚屬首創。”邵武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主任黃德才說。通過搭建政務服務“旗艦店”,邵武市打通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全面提高了辦事效率。

今年,黃德才繼續帶領團隊創新,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推進智慧城市信息化平臺項目建設。該項目將投入1億餘元,以“一中心、三平臺、N應用”為核心,利用5G技術整合政務服務、社區網格化黨群服務、智慧城市三大平臺,建成信息化、標準化、體系化的智慧服務框架體系。目前已完成二期項目評審、立項。

“審批+便民服務平臺、社區網格化平臺、大數據服務中心、智慧城市調度中心……一系列的應用構建了邵武市智慧城市框架體系。”黃德才饒有興致地介紹著,“希望儘快打造出萬物互聯的智慧城市指揮調度中心,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

作者:□湯文娟 劉建飛 何興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