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一條黃金法則,她為家族培養了幾十個優秀的孩子

這幾天家庭聚會,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孩子,有個表姐說:“我真不知道該怎麼管孩子了,該打也打了,該罵也罵了,就是不聽我的!”有個表哥也是一副怨天尤人的神情:“為了培養孩子,我付出的時間和金錢已經夠多了,為什麼就是沒效果呢?”

憑藉一條黃金法則,她為家族培養了幾十個優秀的孩子

之前在一個家教類節目《老師請回答》中,見識到各種有問題的孩子,有的小學生寫作業拖延五六個小時,有的孩子和父母從不溝通,有的孩子有暴力傾向,甚至有孩子將媽媽狠狠推倒在地而毫無悔恨之心。

怎麼了?是我們的孩子變得比以前更壞了嗎?當然不是,而是我們管教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信奉“棍棒出孝子”的權威型管教,和嬌生慣養的寵溺型管教,都已經不適應當代社會了,現在的孩子更追求自我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想法。

要想教出優秀的孩子,就得放棄懲罰或嬌縱的“老黃曆”,用“正面管教”的新方式,給孩子愛和正面的管教,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面管教”的管教方式出自於《正面管教》這本書,這本書出版將近40年,被翻譯成16種語言,全球銷量達到600萬冊。這本書的作者是簡.尼爾森博士,她最厲害的,不是因為她在教育和心理學上的建樹,而是她憑著正面管教的方法培養了家裡幾十個孩子,並且建立了一套親子陪伴和成長體系,可以說,她是優秀的家庭教育實踐家。

管教孩子這件事上,我們經常有些固執己見,認為自己的方式沒有問題,就像打罵孩子的人,總是固執地堅信“棍棒才能出孝子”,而既然我們想要改變原有不良的親子關係,就必須試著否定原有的方式,接受新的觀點,並且實踐。

1,粗暴式的管教方式會有什麼負面效果?

前幾天我家的外甥就被打得滿地打滾,關於打罵孩子無效這件事,每次開家庭會議,或者平時在家庭群中,我都經常會說到,但是基本沒什麼效果。

其實很多打罵孩子的家長並非不心疼孩子,但就是控制不住。為什麼家長們看到“熊孩子”,第一想到的就是打打打?因為這種方式簡單直接,就像小孩子看到別人的糖,首先想到就是搶過來,這是最不麻煩的方式了。

家長遇到問題就打孩子的方式,也是在找“最不麻煩”的方式,因為跟孩子講道理太麻煩了,而且還不能讓他立馬就怕你。

還有一部分家長在遇到熊孩子的時候就怒火中燒、失去理性,甚至拿皮帶抽、拿拖把打,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挑戰了他們的權威。

我們認為自己是家裡的權威,孩子必須聽話,所以當我們制定了很多遵守的規則,比如放學後必須先完成作業才能玩,玩具玩完之後必須收好等等,而孩子沒有乖乖聽話,父母就會有一種權威被人挑戰的感覺,就會怒火沖天。

我想大部分父母都嚴厲懲罰過孩子,懲罰的效果怎麼樣?是孩子乖乖聽話,再也不犯規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家長們就不會有這麼多怨言了。

憑藉一條黃金法則,她為家族培養了幾十個優秀的孩子

研究表明,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要麼變得非常叛逆,要麼變得因害怕而盲目順從。

這種粗暴地管教方式,短期內看起來會有點效果,孩子當時會答應聽話,但是會造成四個長期的負面效果。第一,孩子內心很憤怒,覺得不公平,這樣就不會再信任大人。第二,會有報復心,等我有能力了、長大了,我一定會打擊你。第三,有的孩子會更加反叛,“憑什麼我必須要遵守你定的規矩,我偏不”。第四,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來自卑,他潛意識裡會覺得自己是個不被人愛的壞孩子,而且,當他這麼想的時候,他可能會繼續做出很多不好的行為,也可能處處去討好別人以獲得別人的認可。

每個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做得更好,變得更優秀,既然這樣,就必須收拾自己的“控制心態”,不能通過懲罰的手段讓他們感覺更糟。

2,不同的“熊孩子”,用不同的管教方法。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三種“熊孩子”。

第一種熊孩子:一會兒要你陪他玩玩具,一會兒又要你買什麼東西,滿足了這個,又要那個,還會故意搗蛋,這就讓父母覺得很累。這些孩子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尋求大人的關注,因為在這些孩子心裡,只有別人圍著自己團團轉,自己才是重要的。

有一次我姐正在給小兒子拍照,大兒子看到後就把玩具全部扔到了地上,我姐馬上就跑過去責罵他。我想這個時候,大兒子的心情並不壞,因為他成功通過這些壞行為,引起了媽媽的關注。

面對這類孩子,我們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給孩子的關注不夠,尤其是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知道表現好才能獲得更多關注。

第二種熊孩子:總喜歡跟大人頂嘴,對著幹。這些孩子是為了獲得自主感,因為他們覺得,只有當我說了算,沒有誰能控制我的時候,我才是自主的。

很多大人都覺得自己更有人生經驗,所以孩子都應該聽你的,但孩子不是機器,他有自己的思想,一個嬰兒在吃飽的時候,也會吐出奶瓶。

我們需要多給孩子一些自主權,讓他主動自發地朝好的方向發展。比如很多父母每天為了孩子不按時起床、不認真寫作業這樣的事而精疲力盡,但如果你讓孩子和你一起來製作他的日常作息表,然後讓他按表來做事,就容易多了。

第三種熊孩子:他們會覺得沒人疼我愛我,我就“破罐子破摔”,就要讓你也受到傷害,比如傷害他人、毀壞東西。父母在面對自暴自棄和報復的孩子的時候,要尊重孩子,讓他們參與決策,而不要懲罰和攻擊他們。

憑藉一條黃金法則,她為家族培養了幾十個優秀的孩子

3,通過正面管教,培養優秀自信的孩子

個體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價值感和歸屬感。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找到價值感與歸屬感,才能激發他們身上的寶貴品質。

正面管教的核心很簡單,就是尊重孩子的個性,運用正面管教的工具,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責任感和與人合作能力。

第一,無條件地愛孩子。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責難和打罵也都是出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但孩子不知道呀,你對他說:“如果你聽話,媽媽會更愛你。”孩子會覺得,媽媽愛我是有條件的。

正面管教強調的是父母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不管你的孩子乖巧可人還是調皮搗蛋,成績是第一還是拖後腿,我們都應該一樣愛他,這些都不是愛他與否的條件。愛,本來就應該是不設條件的。當孩子被無條件地愛包圍,就能對父母產生真正的信任,這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前提。

第二,要學會誇到點上。

有些熊孩子是誇出來的。我一個朋友的小孩經常和爺爺吵架,而且氣勢洶洶、口若懸河,他父母不僅不急,還誇他口才不錯,後來這個小孩就越來越目無尊長,而且還以吵架獲勝為榮。這是因為誇獎的方向不對。

要知道,誇獎是孩子的路標,你往哪邊指,他就會往哪邊走。

我們經常聽到“我家寶貝真聰明”、“我孫子反應可快了”,這些誇獎其實也都沒誇到點子上。我們要在過程和態度上對孩子進行鼓勵。比如當孩子成績進步,你對孩子說“你這學期這麼努力,讓我覺得很欣慰”就比“你越來越聰明瞭”要好得多。

第三,孩子犯錯時,我們要具有同理心。

當孩子犯錯時候,如果一味指責或羞辱,會降低他的自我價值感,這種感覺會潛入到他的學習和生活上。可以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他也許會放下戒備,願意聽你說。比如,“你之所以鬧著想買手機,是因為看到你同學都有一個是吧”。還可以把你對孩子行為的感受告訴孩子,比如,你這樣不停地吵鬧,讓媽媽不開心了。最後,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如何避免將來再出現這樣的問題。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沒有很多試錯的機會,在原則性的問題,比如燒傷搶掠、不尊重長輩等等問題上,該嚴厲懲罰的時候還是嚴厲懲罰,除此之外,我們還是必須要改變以前粗暴簡單的管教方式,耐心地講道理,無條件地愛他們,不輕易責怪和羞辱,培養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心。

“正面管教”的方式要做到並不容易,我們要改變自己的管教方式,改變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太難了,但一定要堅信,只要我們開始改變一點,孩子也會朝好的方向改變一點,親子關係也會更加和諧。

—作者—

五月笙:微信讀書籤約講書人,有書、新世相等平臺簽約作者、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

持續分享「獨特思考」「讀書方法」「高效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