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自媒體,這三條“吸睛原則”讓你的觀點被關注、易傳播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公司李經理出差談生意很順利,晚上為了慶祝就走進一家酒吧喝了幾杯,之後一名性感美女說要請他再喝一杯, 李經理在美色的誘惑下爽快地答應了,美女從吧檯端回了兩杯酒,一杯遞給李經理。李經理只是喝了一口,就什麼都不記得了。當他恢復意識時,已經躺在一間酒店的浴缸裡,全身蓋滿了冰塊,一個腎已經被偷了。浴缸邊有一張字條寫著:快打120,不然你會死。

每個人都是自媒體,這三條“吸睛原則”讓你的觀點被關注、易傳播

這是過去15年來傳播最廣的都市傳說之一,當然,你可能聽說的版本不一樣,但是換湯不換藥,故事的主角只是從李經理變成了某大學生或者是某公司老闆而已。

如果你剛剛也對這個故事深信不疑,並且決心要更加小心,那麼你可能會對《讓創意更有黏性》這本書感興趣。這本書豆瓣評分高達8.2,在廣告圈很有名氣,但實際上這本書不僅適合廣告人讀,也適合我們每個人學習,因為它教的是如何讓我們的觀點被人關注和信服,這對於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太重要了。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但是要想讓我們的想法和觀點有黏性,也就是像膠水一樣,粘在人的頭腦和記憶裡,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也許我們通過學以致用這本書中提到的幾條“黏性原則”,改變這種局面,讓我們觀點吸人眼球,這樣我們不論做什麼,都能產生廣泛的影響力。

01用知識缺口保持注意

我們現在生活在信息海洋裡,豐富繁雜的信息讓我們應接不暇。運營自媒體的人都知道,增加別人的閱讀和關注已經越來越難。吸引他人注意已經很不容易,讓別人保持注意力就更難了,就像一本小說,你要一直吸引讀者讀下去,這就非常考驗水平。

讓別人產生好奇,可以讓他人一直保持注意。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喬治·洛溫施坦說過:當我們認為自己的知識出現缺口時,就會比較好奇。

知識缺口是什麼呢?是指我們想知道但不知道的事情。比如,明明知道這部電影很爛了,但還是忍不住看完,就是因為導演設置的一些知識缺口,總讓我們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在設置知識缺口的時候,要注意兩點。

第一,通過提問的方式打開對方的缺口。比如“你知道為什麼在女孩做刺激運動時會容易追到她嗎”、“用什麼方式輔導孩子數學可以大幅提高孩子成績嗎”,這樣對方的關注點一下就被你抓過來了。

第二,缺口不能太大,否則別人根本沒興趣。缺口太大的意思是,大家對你所講的領域知道得太少。比如有人知道全國80%的省會,他就會更想知道另外20%。但如果一個人總共只知道3個省會,他對此可能就不怎麼關心。當一個人的知識缺口太大時,我們可以提供背景知識,然後留一些缺口慢慢去填,你填的過程中,對方的關注點就會一直跟著你。

02把握核心,簡單精煉

在越來越豐富的世界,我們越來越喜歡那些簡化到極致的產品和服務,在設計領域有一條原則是這樣說的,“Don’t make me think”,也就是簡單到想都不要讓我想。所以我們很多互聯網產品在越來越簡約。

每個人都是自媒體,這三條“吸睛原則”讓你的觀點被關注、易傳播

真正偉大的觀點也是一樣,又簡單又精彩,就像諺語,隻言片語,但寓意明確。比如,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說得是不要為了想象中的利益而放棄現有的利益。兩句簡單的話,內涵卻清晰明確。

有時候我們遇到難以說清楚的複雜情況時,可以利用基模化繁為簡。基膜是說某種概念或者某些屬性的集合。比如,你如果要向一個人介紹西柚,會怎麼解釋呢?是說西柚是柑橘,屬於亞熱帶水果,然後皮、果肉、顏色、味道咋樣嗎?這樣就太複雜了,但利用基模來介紹的話,就可以說:西柚是小型的柚子,形狀像葡萄,皮薄且很軟。這裡的柚子和葡萄就是基模了。

在解釋新概念時,還也可以用類比的方法。我發現高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能把深奧難懂的東西,通過比喻說得淺顯易懂。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說:“小米是“遙控器電商”。這是因為,小米有電視機、空氣淨化器等一些傢俱居設備,這些設備可以用一個App來操控,這個App就相當於所有小米家居產品的遙控器,你看,一句話就把大家難以理解的概念講得很透徹了。

所以,要使觀點變得更簡單,首先要找到核心,並且進行提煉精簡,還能通過基模和類比的方式,讓簡單的觀點中又有內涵。

03用故事激發情感

人天生就喜歡看故事,這在幼童身上就能體現出來。《哈佛商業評論》刊載次數最多的,就是一個叫做《別讓猴子跳回背上》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講管理的,但比很多管理學理論都讓人難忘。

很多公司也很擅長講故事,比如喬布斯和蘋果的故事。故事也有高下之分,有的故事就明顯要更有影響力、流傳更廣。

每個人都是自媒體,這三條“吸睛原則”讓你的觀點被關注、易傳播

人類一般喜歡聽三種故事,挑戰情結的故事、聯繫情節的故事和創造情節的故事。

挑戰情結的故事受人歡迎很容易理解,像最近熱映的《蜘蛛俠:英雄遠征》就是主人公克服了重重障礙、憑藉個人力量拯救世界,讓我們熱血沸騰。那些身殘志堅、不向命運屈服的人,也總是激勵我們前行。很多企業家就會創造這類故事,讓消費者買單。

聯繫情節的故事,是指那種將不同種族和民族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故事。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一個印度男人送一個巴基斯坦女孩回家,這種超越種族或者民族的愛,讓人備受觸動。在南京大屠殺時有一個外國人幫助了很多中國人躲過劫難的故事,也同樣在不斷被傳頌。

有些故事中含有創造性情節,比如牛頓通過蘋果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創造性情節代表著新發現和新思想,所以總是會讓我們津津樂道。

故事天生就有一張口,自己會說話,所以我們不妨學著如何講故事。

在這個只要有想法有觀點就可以發表的時代,我們比什麼時候都需要“黏性原則”,想法和觀點通過這些原則的加工,才能被更多人記住,而不是石沉大海、路人不識,個人品牌才得以建立並且傳播開來。

—作者—

五月笙:微信讀書籤約講書人,有書、新世相等多平臺簽約作者、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

持續分享「獨特思考」「讀書方法」「高效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