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曹操真的是漢賊嗎?

枕上書嘍


眾所周知,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江山的奠基人。

東漢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軍政大權大部分時間都不在皇帝手中,而是被外戚和宦官集團把持,這些利益集團加大了對土地的兼併,最終導致了黃巾起義,黃巾起義迫使漢朝廷允許地方募兵,導致軍閥割據開始出現,就連漢朝皇帝也變得流離失所。



從當時的老百姓的角度上講:漢賊曹操從騎都尉做起,黃巾之亂後佔據兗州並一步步擴充自己的勢力,擊敗袁紹後得到冀州,青州,幽州和幷州,幾乎一統北方,其子曹丕以此根基後來代漢建立了曹魏政權,顯然背叛了漢朝,自立政權。



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曹操是名副其實的漢相,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漢朝,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也是為了平定四方,讓百姓儘快的過上好日子,免收戰亂之苦。

曹操一生做出過許多為國為民的決策:

  • 唯才是舉,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
  • 統一北方,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併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 興修水利,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
  • 提倡廉潔,開源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提倡廉潔。
  • 施行屯田,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end:我認為曹操並不是漢賊,只不過是用自己方法來延續大漢王朝,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視察河南安陽曾評價曹操是個了不起的人。


Ac雅說


一、回答是否定的

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沒有一棵常青樹,誰也逃不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歷史發展的週期律,都會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的過程。

東漢延續了195年,歷十三帝,東漢王朝已經土崩瓦解,行將就木 。宦官外戚爭權奪利,朝廷腐敗無能,黃巾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軍閥連年混戰,民不聊生。此時推動時代向前發展的動力,歷史的落在新興力量的肩上,並取而代之,總要新桃換舊符!

曹操就是這個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英雄豪傑,是新興力量的代表!

二、生平簡介

曹操(155~220)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漢相國參之後。《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以下簡稱《三國志》)。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少機警,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徵拜議郎《三國志》。

黃巾起義爆發,任騎都尉,與皇甫嵩等,鎮壓黃巾軍,遷為濟南相。好為典軍校尉。中平六年(189),起兵討董卓。在鎮壓黃巾軍中,逐步擴充軍力,初平三年(192)旋佔據兗州(今山東金鄉東北),誘降青州黃巾軍三十多萬,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興辦屯田,整訓部伍。

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集團,征服烏桓貴族,統一北方。

赤壁之戰戰敗後,他注重休息養生,用人唯才,抑制豪強 ,加強集權,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建安二十一年(216),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建安二十二年(217)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三國志》。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諡號“武王”,葬於高陵。

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諡曹操為 “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三、歷史功績

曹操生前雖非帝王,但是他親自打下了一片江山,是魏國的奠基者。是梟雄,亦是英雄。

(1)曹操一生,以一歸鄉校尉起兵時,天下大亂,群雄林立,諸侯割據,東漢其實只剩下最後一口氣。到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毛玠語)時,天子自長安東奔,群臣凍餒死於溝壑,洛陽已成殘垣斷壁之廢墟,漢獻帝幾與一乞丐無異。

所以曹操要匡扶漢室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簡直是憑空扶起一個漢室朝廷。

曹操借漢室之威名,平黃巾,掃群寇,挾天子,平李郭,滅呂布,破袁術,降張繡,破袁紹,定河北,撫關中,滅烏桓。

安定了中國北方,結束了戰亂。

曹操起家時不過一郡之地,十幾年間,天下十三州,定其九州半,奪得了三分之二之江山。

曹操雖奸詐,但不失為梟雄。歷代開國之君,論起家基礎與最後成果之懸殊對比,在有生之年能有此文治武功,與曹操媲美者,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2)赤壁戰敗後,他休息養生,注重用人唯才,知人善任,抑制豪強 ,加強集權,興屯田,修水利,抑兼併,推廣農業生產技術,改革賦稅制度 ,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范文瀾《中國通史》)載:作為一個政治家,曹操創立魏國,對東漢的黑暗統治和豪強大混鬥說來,顯示出社會開始有穩定的趨勢。他廢除兩漢租賦制度…。嚴禁豪強兼併,並禁止豪強逼迫下戶貧弱代出租賦。對農民是有益的。

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或無牛畜的農民,在各級典農官統帥下耕種官田。屯田以外,曹操還督促荒田的開墾。大抵建安末年,上等地已經逐步開墾起來了。曹操下令:損壞田麥者處死。於是就出現了‘’割發代首‘’之傳說。

配合著這個重農方針,他提倡節儉,嚴禁厚葬和淫祀,建立起國家的法紀。大體來說,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 ,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向回覆的方向發展。

(3)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軍事家,其身經百戰,迭經風險,往往親臨陣前,創造出如下邳之戰(破呂布)、壽春之戰(破袁術)、官渡之戰(破袁紹)、柳城之戰(斬蹋頓)、關中之戰(破馬超、降韓遂)、漢中之戰(降張魯)等經典戰例。

他精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

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他又是一個傑出的文學家,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其父子三人乃是建安風骨的傑出代表。

他能將政治遠見和文學修養齊收懷中。

他善詩歌、散文,今存詩二十餘首,較完整的散文四十餘篇,其中《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氣勢雄渾、悲涼慷慨,氣魄雄豪;散文亦清俊灑脫如行雲流水,皆為後世傳頌。

四、願為周文王

魏王曹操已位極人臣,面對稱帝的誘惑已近在咫尺,但曹操卻沒有再跨進一步。

稱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權利慾望,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

(1)據《三國志》載:219年,孫權上書曹操俯首稱臣,表示願尊奉曹操為帝。曹操當即識破了孫權的陰謀詭計,他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

曹操作為一個大政治家,其一生以匡扶天下為己任。正像他所說: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僅此而已。不忘初心,豈能稱帝?實際上,不稱帝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曹操清楚的認識到,只有高舉漢獻帝這杆大棋,挾天子以令諸侯,憑曹魏的實力,誰也奈何不得。曹操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軍政、生殺大權在握,只是無皇帝之虛名而已!何況天下大勢,吳蜀只佔四洲之地,而曹魏佔九州之地,滿朝文武多是其心腹親信,一呼百應,篡權稱帝易如反掌,所以說他並不願意揹負篡漢的惡名。

(2)大臣陳群、大將夏侯惇等人也勸曹操不要猶豫,早正大位,曹操只回了一句饒有深意的話:“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曹操目光如炬,他非常清楚稱帝之舉,是大逆不道之事,在外有吳蜀之患,內有頑固士族勢力抵制,勢必成為千夫所指。作為一位十分有為的政治家,曹操是絕對不做這樣蠢事的。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口作 為魏國封國人口,曹操拒絕了,寫下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說他曾經的志向是為國家討賊立功,期待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死的時候,墓碑上題寫

“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吾願足矣。明確地表明自己並無代漢之意。

曹操深知物極必反的道理,不想把事情做絕,而要留有餘地。所以他說:‘’苟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至於兒子曹丕怎麼做,那是曹丕的事。歷史大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曹操把能否稱帝之題留給了兒子曹丕來解了。 

四、歷史評價

很多歷史名人給予曹操高度肯定和評價。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的。

毛主席在點評《二十四史》時說“曹操是一個英雄,他統一了北方,結束了貴族豪強爭霸的局面,維護了中原農業的正常生產……“曹操詩歌雄渾大氣,慷慨激昂,剛健清新,不愧為一個胸懷大略,有勇有謀的政治家、軍事家”。

范文瀾: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和發展。

《三國志》載:(許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資治通鑑•魏紀》載: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

結束語:《三國志》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洲,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魏武東征西討,逐鹿中原,建不朽之功業,其一生叱吒風雲、戎馬倥傯,縱橫天下,他是胸懷若谷,鞭撻宇內,眼裡只有滄海橫流的英雄豪傑!


手機用戶德友之書齋


說起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魏武帝即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就是今天安徽亳州)人。

我們常常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來評價曹操是漢賊。其實不然,曹操用他敏銳的眼光和政治軍事高度,發現了當時(漢獻帝時)整個中國的局面是群雄割據,軍閥混戰,屍骨遍野,民不聊生。在這危難之際,曹操挾持窮途末路的皇帝,遷都許縣,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圖進而統一中國,起到了穩定東漢朝政局面的積極作用。所以曹操不是漢賊。曹操是東漢末年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三國鼎立的締造者之一,更是為西晉統一打下來堅實的政治基礎的人物。

下面我們說說曹操不是漢賊,說說他的豐功偉績。

1.恢復黃淮流域民生和經濟。連年戰亂使得黃淮流域民不聊生,可謂“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面對這種悲慘景象,曹操在世時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來恢復經濟,穩定局面。從曹操實施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2.曹操加強法治,深得民心。司馬光說曹“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曹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

3.唯才是舉 識人善用。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4.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響,其根基屬於儒家思想範疇,尚仁義禮讓,並試圖以仁義、道德、禮讓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禮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術,嚴刑峻法,史載甚明,這構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側面。此即“撥亂刑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處於亂世之中的曹操既強調刑法,也沒有忘記禮教之用。他始終尚禮重法,兩手俱用,並在禮法並舉、兩手俱用中表現出了特有的能力和效果。

5.曹操精於兵法,善於作戰。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併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6.曹操詩詞著作卓越絕倫。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通典·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兵發典籍。請蔡文姬“繕書送之,文無遺誤”。由於他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詩詞流傳後世,最知名的有《觀滄海》《短歌行》等。

小結】

所以,曹操不是漢賊,曹操是有抱負、有理想、有目標的人,是有雄才偉略的政治高手。曹操是東漢末年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是三國鼎立的締造者之一,更是為西晉統一打下來堅實的政治基礎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