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魯迅說的“地上本來是沒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連叢先生


理解這句話,脫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狀態。

本句出自魯迅短篇小說《故鄉》,小說創作於1921年1月。根據《魯迅日記》這一段回故鄉的真實經歷發生於1919年12月。

(1919年12月)

一日晴。晨至前門乘京奉車,午抵天津換津浦車。

二日晴。午後到浦口,渡揚子江換寧滬車,夜抵上海。車中遇朱雲卿君,同寓上海旅館。

三日雨。晨乘滬杭車,午抵杭州,寓清泰第二旅館。午後至中國銀行訪蔡谷清。下午至捷運公司詢事。夜往谷清寓飯。

四日雨。上午渡錢江,乘越安輪,晚抵紹興城,即乘轎回家。

一年後,魯迅想起這段回鄉經歷而創作了小說《故鄉》。

迷茫中回顧

魯迅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中國文化、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關切。辛亥革命中國推翻了封建王朝,但似乎換湯不換藥,原本的地主加入了新政權“鹹與維新”,洋人代表的西方帝國主義仍然在中國的土地上作威作福,封建禮教仍在“吃人”,軍閥復辟醜劇在三年前上演。

這時的魯迅似乎看不到中國的出路,在他的眼裡中國的社會、農村仍不過死氣沉沉,路似乎是沒有的。小說開頭:

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闊別20年回鄉,應該是是開心期待又或者迫切緊張,這裡卻是“悲涼起來”。因為他深深知道,故鄉的情景並不會好到哪兒去,那中國農村的縮影——故鄉必定叫他失望,那“濃黑的悲涼”是因為關切而起的失望。

再看倒數第二段中: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他害怕的不是希望,害怕的是他那希望只是“手製偶像”,只是類似自我安慰的無法實現的東西。那希望是找到中國的出路,找到改造國民性,讓中國社會重新振作起來,中國人重新站起來的方法,這方法就是那條路。為此他曾棄醫從文,他相信過進化論,相信下一代人總會比前一代人進步,青年一代總是充滿希望的,相信他們能走出那條新路。但他的思想也是複雜的,所以總會在矛盾中痛苦探索,否定,否定之否定常常出現。他否定閏土的行為,因為閏土迷信,希望通過燒香來解決生活問題;他也懷疑起自己的思想來,懷疑自己探索的道路的正確性,他的對於中國社會、中國人的希望是否也是種迷信。

希望中前行

魯迅熱切翻譯外國思想家和文學家的作品,從未停止探索,想找到自己思想上的路,為中國找到路。從托爾斯泰主義到尼采的超人學說等等,都深刻影響著他。他翻譯文學作品,對於不同層次的受眾又有針對性地分開對待,

究其本質就是想要找到改造國民性的那條路。從1920年8月由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完整版在上海出版,譯者贈送了一冊給魯迅先生。他接到書後,當天就翻閱了一遍,並稱贊說:“這個工作做得很好,現在大家都在議論什麼‘過激主義’來了,但就沒有人切切實實地把這個‘主義’真正介紹到國內來,其實這倒是當前最要緊的工作。望道在杭州大鬧了一陣之後,這次埋頭苦幹,把這本書翻譯出來,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參見《魯迅研究資料》第1輯,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共產黨將在幾個月後成立,在這之前魯迅作為《新青年》的一位作者,不可能沒有看過這最早在中國介紹馬克思主義刊物上的文章。這時的魯迅不放棄每一種似對中國可行的設想,但這時的他思想上還沒有一種確信。

看一下這句完整的話:

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前一段中他懷疑起自己的希望——找到那條路,是否也和閏土一樣是渺茫的迷信。那麼這時魯迅正振作起自己,給自己打氣,懷疑希望並無濟於事,只要勇敢前行,不斷探索。這裡走的人多的路,並不是從眾也不是一種存在即合理,而是鼓勵自己繼續探索那條路。當先行者率先走在社會進步的前列的時候,他是孤獨的,他必定也有過懷疑,這時更多的仁人志士也會加入篳路藍縷的隊伍,將這條新的路走成康莊大道。這時,他在迷茫的悲涼中還是感受到了希望的,他在不確定的前路中輸入了一種堅定。

總結

魯迅想找到的路是改造國民性,帶領中國走上覆興的思想和方法。他這時候還沒有找到,對於那些設想他沒有十足的把握,在迷茫中隱隱感到要繼續保持希望無畏前行,必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覺醒者走上探索和開拓的道路,而這條道路必定能帶領中國和中國人走向光明。


既為五斗米也可不折腰


這句話,不用怎麼去理解它,它本來就是,千真萬確的大實話。我是在山裡長大的,山上的羊腸小道就是人走出來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路了。

這句話,出自魯迅的小說《故鄉》魯迅是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他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民不聊生。他這句話的寓意,也是想喚起民眾反抗,民眾起來了,也便成路了。可是;“人無領不走,鳥無頭不飛”。他也是勢單力薄,沒有毛主席,共產黨人的凝聚力,號召力。只起了宣傳的作用。

路是人走出來的;

從共產黨的歷史講,也是在摸索中前進的,勵盡千難萬險,坎坷磨難。實踐證明,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八一南昌起義的路,是錯誤的路,它的錯誤在於,不是知己知彼,實事求是的路。而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上井岡山,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路,才站穩了腳根。證明了它是一條正確的路。

毛主席的路,之所以正確,

不僅是上井岡山,重要的是治軍路線。軍隊若沒有嚴明的紀律,則沒有,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若各自為政,則沒有凝聚力,沒有凝聚力,則一盤散沙。一盤散沙,就不能手籠五指形成拳頭,就沒有力量可言,沒有力量何談勝利。

喚起民眾,為民眾謀生存。

喚起民眾,不是一句話的事情。要為民眾辦實事,從細節做起,既不欺壓百姓,說話又和氣。我們在抗擊敵人的同時,大搞土地革命。打土毫分田地,讓民眾切實能得利益,民眾有地種,有飯吃才能真正的打動民眾的心,打動了民眾的心,民眾才能真心的擁護。民眾擁護了?就不是羊腸小道了,是一條光明大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才是兵民勝利之本。

茫茫大地路在腳下;

當年毛主席,以大無畏的氣魄,決定紅軍翻雪山過草地,先頭部隊在雪山上闖出一條路來,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迎難而上,不怕苦。創造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令美國也感嘆,他們簡之是不敢想象,不敢相信這是事實。可是我們做到了,我們勝利了,我們挎上光明大道,我們為之自毫。我們能做到這些?再無所不能了。

結束語;

地上本無路,路是人走出來的。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只有毛主席和老一輩革命家,無數革命英雄和先烈,廣大的中國人民群眾,才能創造出如此奇蹟來。


杜家人


什麼是路?魯迅先生的回答很直白: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真是這樣的嗎?

事實上,客觀存在著多條路。大路、小路,水路、旱路,還有鐵路與航空線。諸如此類種種路,但並不是魯迅先生心中所期盼的路。

那魯迅先生所要表達的路又是什麼路呢?讀過他的作品,也許會理解一二,那是一條充滿希望之路。

既然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的《故鄉》裡,且又是原文中的最後一段,想必在著墨時就意有所指了。請閱讀原段落: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從原文中可窺見,魯迅是借用“路”來形象地比喻“我內心的希望”之所在,說明希望的時有或無,就如同這路般的產生而已。

固此,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希望”,而非“路”。僅以路作比較,生動而形象地說明該如何成就“希望”。

那麼又如何去理解魯迅先生說的“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呢?

01:創作背景

作者於1921年回到故鄉,耳聞目睹了處在半封建殖民地社會的中國農民生活的殘酷現實,結合自身三十多年的苦苦求索,漸而寫岀了這篇悲涼沉鬱但又不希望的小說《故鄉》。

小說依據回到故鄉、感受故鄉,到懷著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尤其是少年閏土和楊二嫂二人的苦難描述,真切地代表了故鄉的慨況。雖然說,這種慘不忍直視又睹物思人的境地,對於作者“我”的感受是並不沒有因此悲觀、消沉,反而產生一些有所期盼的渴望。

通觀全文,魯迅先生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明顯感覺他儀寄託希望於未來或下一代。

02:現實意義

單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這句話來理解:人們普通認知,前方沒有路,但只要肯願意走,後來者跟從的多,也就能久而久之的形成一條路。

然而,哲學上的觀點卻不同,路有千條,關鍵在於你去怎麼選擇。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只是反映了路的暢通無阻,更重要的是羅馬帝國的繁華吸引眾多人而去。這其中就可能無路能直達,但人們總會繞道奔向目的地。

作為當代人,不走老路、熟路,顯然是對的,只有帶著勇氣和膽量去開創未來的新路方可永續發展。這就是因為社會在進步,科學發展的速度更快,你若再因循守舊,恐會因慢半拍被時代的潮流所淹沒。

總之,“地上本沒有路”,你大膽開創,定然會產生“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的效果。一個充滿希望之光的人,無畏險阻和坦途,總是執著前行而不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