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人身上看出:“母親”是教育界的引路人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一句話:“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他能啟發兒童的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

”,教育從古至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它關乎著人類的進步和繁衍的意義,在中國文化教育裡,母親的角色至關重要,威爾士詩人喬治.赫伯特就曾說過: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矛盾也曾言: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


中國古代嚴母出優兒的例子並不現在少,就拿那耳熟能詳的例子:孟母三遷,“昔孟母,擇鄰處”,據說孟軻也就是後來的儒學家孟子小時候特別貪玩,孟母與孟軻居住在墳墓附近,孟軻就整日學習那些祭拜的禮數,辦起喪事的遊戲,孟母一看覺得不利於兒子發現,於是舉家搬遷到集市旁,於是孟軻又學起了殺豬宰牛的手段。


從古人身上看出:“母親”是教育界的引路人

孟母一看這更不利於兒子發展,於是又舉家搬遷到教學樓旁,從此孟軻學會了禮儀和文學,令孟母很是欣慰。孟母屢次搬家,都因周圍的環境不利於孟軻的成長,孟母想要孟軻成為一個懂禮儀,知事理的人於是她主動放棄原來安逸的生活,只為了能讓兒子有更好的發展,從這點可以看出,孟母也是個特別有遠見、有想法的人,正因為孟母的培養,孟軻成為一代“亞聖”。


同樣對孩子教育嚴格要求的還有宋代大文豪家歐陽修之母鄭氏,歐陽修自小喪父,因此家境十分貧窮,為了讓歐陽修將來能寫一手好字,鄭氏就用荻草代筆,以土地為紙讓歐陽修天天練習寫字,錯了再練,直到練出一手好字為止,後來這一故事被稱為“畫荻教子”,在母親鄭氏的培養下,爭氣的歐陽修最終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宋代的政治家、文學家。


從古人身上看出:“母親”是教育界的引路人

不管你天賦如何,沒有後天的培養,都很難長成參天大樹,儒家鼻祖孔丘,自小並不很聰明,自父親叔梁紇去世,孔丘就跟隨母親顏徵在前往魯國首都定居,為了讓孔丘學到祭祀的禮節,顏徵在在孔丘幼小時就跟著大人參加祭祀儀式,在母親鄭氏的培養下,孔丘五歲時能識文斷字,後來經過一番刻苦努力的學習,最終成就儒家學派,被後人成為孔聖人


從古人身上看出:“母親”是教育界的引路人

古人對待教育毫不馬虎,很多母親在教育下一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如“岳母刺字”,教會了岳飛一心救國,忠心為國,做個千秋萬代人人稱讚的忠將,岳飛的兒子岳雲也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幼參軍,立下赫赫戰功,被將士成為“贏官人”,岳母可以說以一己之力間接影響了岳家軍幾代人。

從古人身上看出:“母親”是教育界的引路人

同樣教育兒子為人要正直、廉政的還有隋朝刺史鄭善果,鄭善果的母親崔氏20幾歲就開始守寡,鄭善果子承父業,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刺史,為了不讓年幼的兒子在政治上犯糊塗,每次升堂會審時,崔氏總是在簾後傾聽,碰到棘手的案件也總是鼓勵兒子不要放棄,做事要不驕不躁,給老百姓一個公道,即使再鄭善果高官俸祿時,崔氏也要監督兒子的作為,防止兒子成為一個驕逸的人,就在母親崔氏的教育下,鄭善果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清吏”。


古代為人母為人父對育人教子十分重視,更可況現如今競爭激勵的社會,但是教育又是一門學問,不能千篇一律而是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來進行疏導、管理,不是所有人都要成為孔子那樣的大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成為歐陽修那樣的文學家,我們也可以成為武將、大將,也可以成為一個清正廉潔的刺史,這也需要父母加以引導,而與孩子最親密的就是母親,只有母大兒方遠。


從古人身上看出:“母親”是教育界的引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