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種孤獨》:擁抱孤獨,燦爛千陽

什麼是孤獨?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中說:“

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這個說法雖然比較抽象,但卻告訴我們:孤獨既具有普遍性——每個人都會孤獨;又有特殊性——每個人的孤獨不可能完全相同。

說到有關孤獨的作品,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百年孤獨》描繪的孤獨非常密集,主題非常明確,而且開門見山。在書中我們直接看到結論:“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此書屢屢將人物的結局提前告訴讀者,用魔幻現實的方式,讓人有一種宿命式的無力感。《十一種孤獨》則是用另一種方式來描述孤獨,十一篇短篇故事分別講述十一種孤獨,但每種孤獨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作者不明說。所以不同的人看到《十一種孤獨》會有不同的感悟,每個故事不讀到最後,也不會知道此種孤獨的要害在哪裡。平淡卻意猶未盡是這本書的特色。

通常大家認為,孤獨就是無人陪伴,精神空虛,獨居老人和留守兒童屬於這類。實際上,孤獨的形式遠遠的超過這個形式。比如相互不理解的兩個人,距離再近,心也是孤獨的。

面對孤獨,可能會迷惘,可能會困惑,可能奮起向上,也可能停滯不前。如何對待孤獨,是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思考。

《十一種孤獨》:擁抱孤獨,燦爛千陽

一、十一個故事,十一種孤獨。

《南瓜燈博士》:因為欺騙而被同學孤立產生的孤獨;《萬事如意》:期待破滅產生的孤獨;《喬迪撞大運》:因為和軍隊環境格格不入而孤獨;《一點也不痛》:愛與慾望分離的麻木的孤獨;《自討苦吃》:自欺欺人式的孤獨;《與鯊魚搏鬥》:理想執念帶來的孤獨;《與陌生人共樂》:用錯誤方式取悅別人帶來的孤獨;《布朗寧自動步槍手》:厭倦平淡乏味的生活,卻無法擺脫的孤獨;《絕佳爵士鋼琴》:不對等友誼中,渴望得到對方認同的孤獨;《舊的不去》:思維方式不同,導致關係疏遠而孤獨;《建築工人》“我”的孤獨(《建築工人》帶有半自傳性質,最後以離婚告終)。

二、內耗式孤獨和昇華式孤獨

1、內耗式孤獨——孤獨的錯誤打開方式

龍應臺《目送》“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就是對孤獨的感悟。這種孤獨是情感的割捨,是眾多孤獨中的一種,除了情感割捨導致的孤獨外,還有異想天開、自以為是、幻想落差、不切實際等等帶來的孤獨與空虛。

後者的種種孤獨,往往會使人陷於內耗之中,讓人苦不堪言。

比如在《自討苦吃》中,沃爾特有“慢性強迫失敗症”,他沉醉於體面的失敗,覺得這樣會有一種英雄氣概。這種別樣的孤獨感被隱藏得非常深,消磨了他的鬥志。小時候他身體協調能力差,身材又矮小,所以逐漸形成了這種自我保護的思維方式,他覺得體面的失敗讓自己非常享受。舉個例子,在打橄欖球時,渴望自己受傷,因為這樣可以體面出局。

他將自己偽裝得很好,也贏得了尊重,卻最終讓他自己嚐到了內耗的苦果。成家工作後,他預料到即將被公司開除,但是他既不做任何準備,還偽裝成認真工作的模樣。他再一次體面的出局了,被公司辭退後,同事不以失敗者看待他,還給予他同情和友善。不過他需要養老婆和兩個孩子,需要錢來生活,終於還是撐不下去了。假如他不沉迷於孤獨的內耗中,在離職前,去找更適合的工作,也不至於如此窘迫,如此內耗式的孤獨一點好處都沒有。“孤獨者必不合時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為時髦,包括孤獨”,沃爾特的確將孤獨當成了一種時髦。


《十一種孤獨》:擁抱孤獨,燦爛千陽

2、昇華式孤獨——讓人肅然起敬

還有一種孤獨是昇華。我們常常用“充電”來形容自我充實,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孤獨的。無論如何,這是孤獨比較好的打開方式,這種孤獨常與理想或者務實聯繫到一起。《與鯊魚搏鬥》中索貝爾是孤獨的,他的夢想是做一名作家,通過作家的身份向人們表達自己的理念。他去編輯部工作,為的就是讓他的名字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不過編輯部負責人並不讓他署名(在那個年代,該社的出版物,可以署名者寥寥無幾),和領導衝突之後,索貝爾憤然離職,沒有人理解他的行為。他的朋友給他介紹工作時,潛臺詞也是讓他放棄寫作,但索貝爾的執著讓朋友最終妥協,不解之中又多了一分敬意。

三、和孤獨握手言和

1、承認孤獨的普遍性

我們需要將孤獨當成一種普遍的狀態,而不是將它當成難以忍受的特殊狀態。坦然地承認孤獨的普遍性,才能更好地建立關係,才能更好地同自己和解。在《南瓜燈博士》中文森特是個新來的轉學生,由於是新來的,自然就有被孤立的感覺。老師一片好心,和他談心,幫他克服障礙。每週班級都有一次發言活動,學生們各自分享週末的經歷,一來可以培養學生們的演講能力,二來也增進同學間的友誼。演講時,為了博人眼球,文森特撒了謊,編造了一堆故事,給同學們留下非常差的印象。老師不厭其煩地去教導他,讓他說實話,他聽了。一日華倫和比爾試著和文森特建立關係,他再次撒謊,說老師剛剛打了他。三人愉快聊天,中途遇到了老師,老師熱情招呼證明了師生之間並未發生過沖突。華倫、比爾發現文森特撒謊成性,因此再次疏遠他。文森特惱羞成怒,把唯一真心幫助他的老師當成敵人,將老師畫成了低俗醜陋的畫像。

將孤獨當成一個普遍狀態,心態才不會失衡,才不會急功近利、操之過急。文森特心態失衡正是因為他無法正確地面對孤獨,最後傷人又傷己。


《十一種孤獨》:擁抱孤獨,燦爛千陽

2、承認孤獨的特殊性

孤獨也有其特殊性,畢竟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巨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閱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條件,所以說,一廂情願地去做事,妄圖突破孤獨,不會帶來好的效果。

既然孤獨是特殊的,那就不要去奢求對方可以理解自己,如此一來,就不會產生失落感,人也就會更加幸福。《萬事如意》中準新娘正是因為不能體會到孤獨的特殊,才會對準新郎非常失望,才會在他離開後倍感失落;《與陌生人共樂》中老師正是不承認孤獨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才頑固地用自己的標準去討好學生。

3、在孤獨中學會體諒和交往

正是因為孤獨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所以才不要輕易的評判對方的孤獨。《十一種孤獨》除了反面教材,也有正面故事。《舊的不去》麥克從親人那裡體會到了不被理解的孤獨感,所以才用行動對曾經冷言相向的病友表示歉意,在節日之中,他不顧體面地給更多的病友帶來歡樂,在反覆地孤獨拉扯中,他的體會更深了。


《十一種孤獨》:擁抱孤獨,燦爛千陽

四、社會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書作者理查德·耶茨經歷過經濟大蕭條,也經歷過戰爭,動盪的生活讓他對人性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小說描寫了眾多小人物,展現出平凡人物千差萬別的孤獨。前文提到的《百年孤獨》也是圍繞著殖民和內戰的動盪環境書寫,並進行孤獨的討論。那孤獨的體驗和思考,僅僅圍繞著動盪社會嗎?

其實並不是,孤獨無處不在。我們當今生活,物質富足,娛樂項目多樣,但卻有“外向孤獨患者”這個詞。按照傳統的概念,外向者善於表達,不會孤獨,但是事實上,善於交流不代表不孤獨。快速的生活節奏下,有時更容易迷失自我,所以和孤獨握手言和就更顯重要。

結語

作者想展示的孤獨,實際上超出了以上的孤獨方式。是一種開放的,範圍更廣的,波及你我的孤獨,文中雖然幾乎不提“孤獨”二字,但卻寫出了各種各樣的孤獨,耐人尋味。

我們不是為了痛苦而生,但生活中卻難免有痛苦,其中有些痛苦就是孤獨帶來的。但是要記住,孤獨並非只給人帶來痛苦,它也給人帶來深刻的思考。理性地對待孤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很幸福。在孤獨中自愛,在反省中昇華,擁抱孤獨,燦爛千陽!


《十一種孤獨》:擁抱孤獨,燦爛千陽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版權方,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版權方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