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弄疼我了!發飆、生氣有啥用?也許我們能做的還可以更多

  • 前些天,女兒睡前在床上“打把勢”,不小心一腳砸在了老婆的臉上。老婆疼的大叫一聲跳下了床。緩了好會才感覺沒那麼疼了。

這種場景是不是有些爸爸媽媽看到比較熟悉?

在陪孩子玩耍時,被孩子弄傷,弄疼的情況相信有些爸爸媽媽經歷過。但想要避免這種“意外”卻好像不怎麼好弄。家長們往往對涉及孩子自身的安全教育比較關注,比如火、電、磕碰等等。但對於這種“意外”弄疼/弄傷他人的情況,卻往往並沒有那麼在意,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忽視。當然,不準欺負其他小朋友等等,爸爸媽媽們肯定會說,但所謂的“不是故意的”“完全是意外”情況彷彿並不在其中。

孩子,你弄疼我了!發飆、生氣有啥用?也許我們能做的還可以更多

  • 意外,指的是意料之外、料想不到的事件,也指突如其來的不好的事件。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許多看似意外發生的行為其實是受無意識衝動驅使的。

比如,孩子在把玩某個玩具時,爸爸媽媽從背後過來想收走他們手中玩具,孩子會本能的揚手反抗,在這個過程中,就容易出現打中、弄疼爸爸媽媽的情況。這種本能情況的反抗,就是孩子自我保護以及物權意識的無意識衝動。

當孩子發生這種情況時,他們自己往往會單純的認為自己不是故意的或是別人侵犯了自己。這種由於孩子自己的問題造成他人“意外”傷痛時,往往會表現出三種狀態:

※無動於衷。孩子展現出平靜而無辜的表情,彷彿跟自己沒有關係,或者覺得反正我自己沒啥事,別人跟我沒啥關係。即使有關係,也會有人出面處理。表現出這種心理及行為的孩子,往往長比較嬌慣。不但沒有安全風險意識,同時,內心存在的無意識衝動大多是自私所驅使。

孩子,你弄疼我了!發飆、生氣有啥用?也許我們能做的還可以更多

※不知所措。“意外”的發生讓孩子始料未及,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或是哭鬧,或是感到恐懼。表現出這種心理及行為的孩子,往往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內心雖然敏感,但無法處理現實情況,或現實中所面對的,就是平時幫助他們處理問題的爸爸媽媽。

孩子,你弄疼我了!發飆、生氣有啥用?也許我們能做的還可以更多

  • 爸爸媽媽在被孩子弄疼時,有些會暴跳如雷,大聲吼叫孩子;而有些會默不作聲,自己緩解疼痛,等自己好一點了再跟孩子交流;還有一些不顧自己反而去安慰孩子。

※及時道歉,表示關心。這當然是家長們通常覺得孩子很好的表現,但請注意,並不是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對不起”,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其實,無論在親子互動中,還是孩子在與其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這種意外弄疼、弄傷他人的情況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無論孩子是什麼樣的表現,這種“意外”情況發生的原因,如果排除掉一些不可抗力的影響外,無外乎上面提到過的一些情況的總結而已:

  1. 孩子的無意識衝動驅使。無論是出於自我保護,物權意識,牴觸心理,愛與親近,還是厭惡、抗拒等等。
  2. 爸爸媽媽對“意外”造成的非孩子自身影響的安全教育不足。一些家長經常認為,只要自己的孩子沒有收到影響和傷害,其他的問題都不太大。
  3. 粗心大意、做事毛糙。有些孩子打碎個杯子,自己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而這種粗心、毛糙行為的指向是外部的時候,就會造成對其他人的傷害。

真的是“意外”?到底孩子是無辜的?還是他們的錯?抑或是作為爸爸媽媽的您,還有什麼沒有做到呢?

對於孩子來講,在他們上學之前,給他人造成傷害往往沒有太過明確的概念,更何況前面多次提到很多家長很少跟孩子提及“意外”的對外影響。太過強調自我保護,自我安全,反而會讓孩子更多的關注自我而忽略對他人的影響。

那麼,爸爸媽媽們在平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需要額外注意。讓孩子學會即使不是故意的“意外”也不是什麼都不能做。

※風險意識培養。這種風險意識,當然不光是自我風險防範,安全意識,還應該包括對他人可能造成的傷害。多提醒,多制止,完全可以將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降到最低,除了不可抗力的意外,其實大部分可以避免。

※同理心,學會感同身受。平時教導孩子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感受他人的感受,不要以為孩子小,他們還不太明白就不用教。孩子們完全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明白這個道理。就像那些即使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也能夠感受到媽媽們的情緒是一樣的。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在平時的玩耍,互動中儘量控制自己的行為,加倍小心。即使當發生所謂的不是孩子故意的“意外”時,他們自己也能知道如何初步處理。

孩子,你弄疼我了!發飆、生氣有啥用?也許我們能做的還可以更多

※尊重他人,學會道歉。讓孩子明白,對於他們給他人造成的“意外”傷害表現出抱歉、遺憾是對他人尊重的表現之一,而不論是無動於衷,還是不知所措,都會使得他人的情緒更加激烈,傷害進一步加深。一句“對不起”“十分抱歉”“真不好意思,把你弄疼了”也許就會讓問題變得相應簡單一些。勿以“不是故意”而不為。

孩子,你弄疼我了!發飆、生氣有啥用?也許我們能做的還可以更多

承擔責任。當然,有些“意外”並不是每一句對不起,都會換來沒關係。即使是孩子,也應該讓他們自己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因此,在孩子由於一些“意外”造成對他人的傷害時,即使爸爸媽媽出面處理解決,孩子也做了相應的道歉。還是應該讓孩子承擔相應的責任。把爸爸媽媽弄疼、弄傷,很多家長知道氣消了後,還會讓孩子給自己揉揉,吹吹。那為什麼對其他人就不可以呢?

孩子,你弄疼我了!發飆、生氣有啥用?也許我們能做的還可以更多

※行事謹慎仔細,多思考,不毛躁,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意外”情況的發生,應該是大家的共識。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活潑好動,做事毛躁,那就需要爸爸媽媽們平時對孩子提醒,多指導,多把控,讓孩子適當慢下來也不是什麼壞事,今天的慢是為了明天更好的起飛嘛。當孩子真正能夠謹慎行事,辦事仔細的時候,對他人和自己的“意外”傷害自然而然就減少。

結束語:孩子,你把我弄疼了,我知道你很難過,我會原諒你,也非常愛你。可我不想這種“意外”經常發生,併成為你使自己、我、甚至還有其他人收到傷害的藉口。

大家有啥實際感受或經驗,分享到留言、評論,我們共同學習!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期待您的關注、評論、留言、私信交流。

我是一個為照顧女兒而辭職的全職菜鳥爸爸,也是一個十年教育行業的資深從業人員,專注育兒和家庭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