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一江清水永續北上 ——記南水北調中的“漢中力量”

守護一江清水永續北上 ——記南水北調中的“漢中力量”

4月27日,寧強縣攝影藝術協會“光影圓夢”志願者在漢江源頭撿拾垃圾。 黎德華 攝

  “漢江清喲,漢江美,最美最清漢江水。一江清水送北京喲,南水北調浪花飛……”一曲婉轉動聽的《南水北調歌》,抒發著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陝西人民的心聲。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五年多來,陝西1423億立方米清水匯入丹江口水庫,其中漢中佔比高達27%。奔騰漢江,帶著使命,匯入丹江口,然後一路北上,出陶岔、過埡口、穿黃河、飛渡槽、鑽暗涵,長途跋涉1432公里,潤澤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四省市,讓近6000萬人直接受惠,1億多人間接受益。


  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位於秦嶺山脈東段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月亮埡,查看秦嶺自然生態時說:“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天然空調,是黃河、長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南北分界線,是生物基因庫,也是中華民族的祖脈、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


  漢中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1.96萬平方公里的漢江水源地地域內,380多萬城鄉群眾為確保水質安全做著巨大的努力,為沿線省市民生保障和高質量發展作出奉獻。


供水前壯士斷腕


  我市屬長江流域,境內有漢江、嘉陵江兩大水系,全市水資源總量146.25億立方米,其中漢江流域102.53億立方米,流域多年出境地表水資源量99.8億立方米,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年均入庫水量360億立方米的27%。


  守護清水永續北上,這是漢中人民的一份榮耀、一份自豪,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調水必須先治源。近年來,為保護環境、防治水汙染,我市下硬茬取締和關停汙染企業100餘戶。黃姜皂素加工企業原有60多家,年利稅達2億餘元,但為了保護漢江水質,皂素加工企業幾乎全部關閉。


  我市鐵、錳、釩、鎳、鈦、石膏、石棉等1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列,但由於水源保護的需要,全市嚴格限制礦產資源開發和冶煉企業的發展。


  此外,為確保漢江水質安全,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加強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使用監管,嚴格控制農村面源汙染。據測算,我市常年糧食種植面積420萬畝左右,油料常年種植面積120萬畝左右,因每年少施化肥或不使用農藥等因素,導致的減產損失達10億元以上,加上其它經濟作物,每年農業經濟損失至少在30億元以上。


  以上都是我市壯士斷腕保護水資源的一個縮影,退耕還林、退田還湖、河灘復綠、生態修復、環保整治都在相繼展開……目前,漢中29個國、省控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以上,漢江出境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

全民護水只為清水北上


  南水北上,讓受水地區解了渴。在這背後,為了讓北上的水是清亮好水,水源地的環境整治一直沒放鬆。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在漢江畔悄然生根發芽。去年6月5日,《漢中市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作為漢中首部生態環境領域地方性法規頒佈實施,為漢江流域漢中段水環境保護和打贏碧水保衛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


  為確保境內每一條河流有人管有人護,我市以河湖長制統攬水生態環境保護,全市各縣區堅持河長主治、源頭重治、工程整治、依法嚴治、群防群治“五治”方針。目前,全市共設立河長湖長(含巡河員)4135名、河湖警長216名、民間河長16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河道保潔員1097名,構建了“河長湖長+河湖警長+民間河長+專職保潔員”的全覆蓋、無縫隙河湖管理保護體系。


  “我們持之以恆不斷加強水汙染源頭防治,從源頭確保漢江水質。”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漢中對全市272處入河排汙口逐一建檔立卡,對重點流域實時監測,全市涉水重點汙染源達標率95%以上;目前34個沿江重點鎮和7個工業園區汙水處理項目已基本建成。


  良好的水質也離不開沿河兩岸群眾的共同保護,在這裡,全民護水譜寫出了篇篇感人的故事。


  在寧強漢江源頭的漢水源村,乾淨清澈的水流匯溪成江,溪流裡幾乎看不到一點垃圾。這方水如此乾淨,當地村民功不可沒。


  張邦貴老人,多年來每天都帶著火鉗和袋子,從家到源頭沿河步行5公里左右去撿拾垃圾。去年,張邦貴老人去世後,同村村民楊仕華接過了他的接力棒,他說:“現在人人重視環境保護,很少有人往河道里扔垃圾了。”


  4月27日一早,寧強縣攝影藝術協會的幾名志願者又前往漢江源頭及其下游河道撿拾垃圾。協會公益部負責人李強告訴記者,為傳承張邦貴老人“數年如一日呵護漢江源”的精神,協會每年籌集1000餘元經費用於呵護漢江源的志願服務。每月組織志願者撿拾垃圾,同時向遊客和周邊群眾宣傳水源生態保護知識。


  一江清水,奔湧北上,在民間護水行動中,政府和社會力量也為志願者們撐起了堅強後盾。由個人到群像,守護漢江水,成了每個漢江兒女的共識。


激活山水資源獲取綠色動能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調研時強調,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綠色,是漢中恆久的底色;生態,是漢中不變的優勢。漢中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著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宜居宜業宜遊“三宜一體”的陝西最美城市和“旅居在漢中”城市品牌。實施陝南森林化戰略和國土綠化行動,構建山區綠屏、平川綠網、城市綠景三大體系,建成8個國家級、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59.1%;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和“一核三極”漢江生態經濟帶為統攬,大力發展生態利用、循環高效、低碳清潔、環境治理“四型”綠色產業,4大循環體系耦合共生,18條循環產業鏈縱向延伸,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3.45%,綠色正成為漢中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


  實現綠色轉身後,有付出,也有收穫。漢中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總數位居全省第一;“漢”字號、朱䴉牌綠色有機產品暢銷全國;“漢中仙毫”作為“綠色使者”,成為漢中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民用貨機、新能源汽車生產研發基地加快建設,漢中航空新城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019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達1583億元;漢中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十大全域旅遊目的地”“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等榮譽稱號;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居全省第4位,被列入17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名單……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年多來,漢中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城市建設協同推進,既算經濟總賬、綜合賬,也算生態大賬、長遠賬,努力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中尋找最大公約數,盤活山水資源,釋放綠色動能,履行好一江清水供京津的使命。(漢中日報記者 朱媛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