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衛玠到底怎麼死的?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用這句詩來形容衛玠再好不過,衛玠魏晉人,河東郡安邑縣(在今山西夏縣)人,出生於貴族世家,曾祖父衛覬是尚書,祖父衛瓘是太保。他本人官至太子洗(xiǎn)馬(f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職),很有前途的官職。據《晉書》本傳說,衛玠五歲時就出落得“風神秀異”,他祖父衛瓘很早便發現“此兒有異於眾”。小時候在洛陽“乘羊車入市,見者皆以為玉人,觀之者傾都”。劉孝標註引《玠別傳》說,從小在人群之中,衛玠就有“異人之望”,只要他一出現在大街上,人們都要尋問“這是誰家的璧人”?後來家人和鄰居乾脆都喊他“璧人”。可見,他天生就是個美男胚子。就連英俊王濟稱他“冏若明珠”。可謂是才貌雙全,名仕們愛美也愛才,所以衛玠就變成了名仕們“男神”。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衛玠到底怎麼死的?


玉一般的男人是怎麼死的,有三個說法“看殺衛玠”、“清談而死”、“思夢患病”。

看殺衛玠《世說新語.容止》記載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牆。玠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玠”。

仰慕,既不是由於他有巍巍高位,又不是由於他有赫赫戰功,也不是他有烈烈操守,而是由於他那讓人豔羨的美貌,以及那令人歎服的玄言。他是魏晉大名士、大清談家,尤其是魏晉看顏值的時代,他的美超於常人。在魏晉士人眼中,衛玠是一種美的典範,甚至是一種美的極致。

衛玠從豫章流亡到下都。為什麼說流亡呢?因為當時正值西晉永嘉年間(307-313),由於西晉王族你爭我鬥,進行了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西晉永嘉六年,即公元312年6月的一天的建業城,作為北方南渡士族的集散地,作為未來的首都,是個非常繁華和熱鬧的大都市,所謂“六朝金粉”之都,“富貴溫柔鄉,煙柳繁華地”。經濟中心的南移,南北文化的合流,使得這個地方成為當時的首善之區,更是人文薈萃之地,所以,衛玠這個當時最有名的清談名士,花樣美男,在當地有著很高的“人氣”也就毫不奇怪了,平民老白都想來目睹一下他的尊榮,估計衛玠還沒進城,消息便傳開了。這天千不該萬不該,衛玠不該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他在哪裡出現我們不得而知,估計是秦淮河或者烏衣巷之類比較熱鬧的地方。於是,就發生了《世說新語》記載的那一幕:“人聞其名,觀者如堵牆”。大家聽說衛玠來了,紛紛趕來圍觀,不一會兒,看他的人便圍得像一堵牆,可以說風雨不透,水洩不通。衛玠本來就體弱多病,哪受得了這種勞累啊?終於病入膏肓,一命嗚呼。當時的人就把這件事叫做“看殺衛玠”。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衛玠到底怎麼死的?


清談而死《世說新語》的另一個版本:衛玠始度江,見王大將軍。因夜坐,大將軍命謝幼輿。玠見謝,甚說之,都不復顧王,遂達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玠體素羸,恆為母所禁。爾昔忽極,於此病篤,遂不起。

故事說,衛玠渡江之後,依附於大將軍王敦。王敦很賞識他,有一天夜裡就讓衛玠和一個叫謝鯤的名士清談。清談是魏晉名士非常熱衷的一種很高雅的學術沙龍活動,談的內容多是老莊哲學的抽象哲理,不僅對人的學養、口才要求很高,而且清談的人還要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才行,否則很難應付那種高度緊張激烈的辯論局面。衛玠偏巧是當時最喜愛也最擅長清談的,只要他一開口,簡直是妙語如珠,讓人神魂顛倒。無巧不巧,這個謝鯤也是一個清談高手,兩人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於是大談特談,因為談得太激烈,竟然通宵達旦。東道主王敦只有做聽眾的份兒,整個晚上都插不上的成分。用現在的話說,這事兒有點“八卦”!估計衛玠先是通宵達旦地清談,然後病情加重,接著很快又在建業城的鬧市中被瘋狂的追星族和粉絲們一通“猛看”,終於一病不起,香消玉殞!也就是說,在這個問題上,“病死”和“談殺”、“看殺”是三位一體、牽一髮動全身的。衛玠死時,年僅27歲。《晉書·衛玠傳》記載,謝鯤聽到衛玠的死訊,“哭之慟,人問曰:‘子有何恤而致斯哀?’答曰:‘棟樑折矣,不覺哀耳。’”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衛玠到底怎麼死的?


思夢患病衛玠幼年時,對人做夢非常感興趣,就詢問尚書令樂廣人為什麼會做夢,樂廣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衛玠認為身體和精神都不曾接觸過卻在夢裡出現,這哪裡是心理所想呢?衛玠整日思索此問題尋不到答案,久而久之積成疾。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衛玠到底怎麼死的?


不管是“看殺”還是“談死”“思夢”,前兩個故事都非常悽美——前者誇讚他的貌美,後者頌揚他的才高。他以瘦削羸弱之軀和神清骨秀之容,展示澄明縝密之思和脫俗超妙之智。後者則是勤于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